放牛郎的樂源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Saturday, April 30, 2005

一週唱片回顧 April 24th - April 30th

過去這個星期一直在忙搬屋的事情, 根本就無暇聽太多的音樂. 結果用有限的時間重聽或新聽了以下這幾張.

Mogwai - Young Team


這張一定要說說. 其實我一直都只有Mp3, 直到最近才從香港以普通的價錢買回這張在Amazon炒到天價的CD. 總算集齊了偶像Mogwai的所有LP, 還了一個小心願.

Keane - Hopes And Fears


見BFSH提起這張CD, 於是又拿出來重溫一次. 感覺還是差不多, 不是非常喜歡, 但是又不討厭, 起碼要比Coldplay耐聽.

Our Lady Peace - Spiritual Machines


Delerium - The Best Of Delerium


Caribou -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


Autolux - Future Perfect


聽了這張CD無數次了. 可能是因為有親筆簽名的關係, 每次聽都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 實在是非常幼稚和白痴. 可惜上次沒拿到Kings Of Convenience的簽名.

Grandaddy - Sumday


另一偶像的碟當然要常聽的了.

Snow Patrol - Final Straw


他們下禮拜六來溫哥華搞簽唱會. 我不喜歡去門票超過30塊加幣的表演, 不過免費的簽名會是一定要出席的. 趁趁熱鬧也好, 反正沒事幹.

Monday, April 25, 2005

一週唱片回顧 April 17th - April 23th

The Strokes - Room On Fire


Tristeza - Spine & Sensory (Remastered)


Grandaddy - Under The Western Freeway


Edson - Every Day, Every Second


Coldplay - 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


本來是不想聽Coldplay的, 不過朋友問了幾個關於他們的問題, 而我又不記得他們音樂上的一些細節, 只好重聽一次.

我保證我下禮拜會聽多一點英文音樂.

重新出發的馴鹿



今日陪老爸去完醫院之後剛好途經本地最大的獨立唱片行, 如此好機會當然不能不入去看看(聽聽). 聽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的"免費"歌之後當然不好意思空手走出門口, 無論從道義還是面子上講都應該對本地的唱片行作一點實質貢獻(嘩, 買這麼一丁點東西都講到自己如此偉大). 在千挑萬揀之後終于選定了三張CD, 而這張融合了Hip Hop, Electronica, British Folk和Krautrock的「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就是其中之一. 巧合的是, 這張CD還正在做特價, 實在是買到便宜貨了.

跟很多歷史上偉大的專輯一樣, 這張專輯一樣是走多元化的路線, 誓要將各種口味的樂迷一網打盡. 在店裡初聽這張CD的時候就已經嗅到了Beck, Stereolab之流的氣息, 那種活潑躍動的樂音正好把我這幾天的煩惱一掃而空, 讓我可以暫時寧靜地享受一下音樂帶來的平靜和愉悅.

Caribou本來是加拿大本土的一個Indie小型樂團, Dan Snaith就是唯一的成員. 後來他到了倫敦之後重新成立了Caribou, 而且在樂曲風格上亦開始尋求多方向的探索. 雖然在某些地方這張專輯顯得有些力度不足和沉悶, 不過總體來說這仍然是本年度其中一張最好的作品, 從Pitchfork Media打下8.5的高分就可窺其實力. 「A Final Warning」是一首很有趣的歌曲, 其中Dan的喃喃自語更令我想起劉以達的經典曲目「一額汗」. 緊接著的短曲「Lord Leopard」從頭到尾都充滿Hip Hop的強勁拍子. 雖然節奏略嫌單調了一點, 不過這也僅僅是Dan的一次小試牛刀罷了. 像「Bees」, 「Drumheller」等等的輕電子曲目, 又或是「Hands First」, 「Barnowl」等等的民謠作品才真正表現出作者的實力和音樂取向. 聽著聽著, 怎麼好像在聽Four Tet一樣??

Friday, April 22, 2005

Oliver - Freddy & King

近年香港的一人樂隊(Seasons Lee, Simone)都比較喜歡做電氣搖滾音樂, 而本地大廠牌89268旗下的重量級音樂人Oliver亦不例外, 從他去年年尾的新專輯「Freddy & King」之中已經處處見到各種電子結他聲效和奇形怪樣的取樣, 猶以出現在最後兩首歌曲之中的近乎無線晚間新聞報道時常聽到的嘟嘟聲最為有趣. 除了個人包辦全碟大部份的旋律, 樂器彈奏, 歌詞同編曲之外, Oliver還擁有一副不俗的歌聲, 而且他的英文發音比起香港現時大多樂隊主音都來得正宗. 雖然主力仍然是以創作英式搖滾為主, 不過Oliver在這張專輯裡面作了多種風格的嘗試, 有簡單直接的「Deus Ex Machina」, 混合二胡的純演奏曲目「Summer Smiles」, 強勁電子舞曲「I Love Drugs Love Me」, 和幽暗的「Sacrosanct Commitment」等等. 實在非常佩服這位才22歲的全功能創作人, 特別是一想起我現在也剛好滿22歲卻一事無成就感到非常汗顏.

雖然所有歌詞都是用英文寫成, 不過Oliver並不是一條純種香蕉(意指外表像中國人, 不過行為卻是徹頭徹尾外國化的人), 因為從字裡行間之中可以看出Oliver對香港還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Anarchy In H.K」一曲儘道Oliver對香港現今政治環境的不滿. 在一個Band Show的訪問之中他自己說希望香港可以變成一個無政府社會, 人人都有充足的言論自由. 當然這想法是非常不現實的, 而且真正實行起來也未必能達到Oliver所希望的效果, 畢竟人都是膚淺和自私的動物. 不過, Oliver這種對當下政治環境的熱誠和關心總比香港普遍年輕人只知道戀愛大過天要好上不知多少倍. 「Sinister Me」則一改整張專輯的激進風格, 是一首令人怦然心動的柔情作品, 其動聽旋律和Acoustic-based的編曲毫不遜色於Belle & Sebastian, Camera Obscura等一眾精於打造清新流行曲的專家. 歌詞入面提到的"Bleeding Apple"令我不期然地想起Oliver以前的短命樂團小小美麗牌的一首同名歌曲. 值得留意的是「Sinister Me」是由Love Motel的林子邦跨刀製作而成, 難怪人們常說搞獨立音樂最重要的是得到各方朋友的幫助.

「Sinister Me」的最後一個音宣示著全碟第一部份的完結, 而緊接著的純音樂曲目「Summer Smiles」則揭開了這張專輯實驗性的一面. 之前已經說過, 這首歌混合了各種各樣的Samples, 有些是我們熟悉的樂器例如二胡和鈴聲, 而另外的卻是我從來都未聽過的奇怪聲效. 「I Love Drugs Love Me」是一首非常適合在舞池使用的電子作品, 如果有人可以將其混音並放上網上供人免費下載的話就更加完美. 專輯的壓軸同名曲「Freddy & King」則是由去年非常流行的組合My Little Airport的核心成員阿P為Oliver精心打造的一首以鋼琴為主的抒情歌曲, 而Oliver則將此曲獻給Freddy Ching和King Yeung. 不知道這兩位人物是何許來頭?

聽完這張碟之後我對Oliver的下一張作品充滿了期待, 只希望他不要像某些音樂人那樣無聲無息地消失於香港的獨立音樂圈, 畢竟在香港堅持搞非流行的音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Thursday, April 21, 2005

彌敦道上有外星人

其實我不算是一個後知後覺的人, 不過因為住得離香港比較遠, 而且開始聽另類音樂也沒有多長的時間, 所以直到今天才第一次聽著名音樂人Alok的首張個人大碟「Wahoo」. CD封套上印有一幅非常模糊的沙灘圖像, 在設計上甚具歐洲風味, 首先於色方面就已經能吸引大部份人的注意.

我並不打算為此寫一篇亢長的評論, 今次拿筆的動機主要是為了專輯裡面「彌敦道」這首歌. 雖然這首Side Track並不是全張碟裡面最最精彩的曲目, 不過其展現的風格與意念卻是我從前不多見的. 「彌敦道」得到了香港舊時Indie班霸樂隊Atomic Bubbles的結他手Kitmatic(阿杰)跨刀製作, 以對話的手法敘述出香港人對真愛的迷失. 全首歌用上的電子拼貼多不勝數, 還包括和外星人對話過程中的人聲扭曲(抑或是電腦產生的聲音?). 在聽這張碟之前從沒想過廣東歌詞可以如此地表現出來, 不僅在旋律上拋棄了傳統的中文歌曲, 在各種節拍的運用上亦甚為前衛, 就算在三年後的今天重聽亦絕對不會有落伍的感覺. 不過電子音樂實在很難用言語去形容, 大家還是快一點聽聽這首歌和大碟裡面其他不可錯過的音樂吧.

Monday, April 18, 2005

達明一派為人民服務演唱會DVD之第二部份

今日考完最後一科, 所以繼續這篇寫到一半的文章.

正如大部份演唱會一樣, 第二部份總是比第一部份精彩. 「為人民服務」尤甚, 兩部份比較起來簡直截然不同. 從畫面上望去, 全場觀眾的情緒可以用亢奮來形容, 不論男女只要是達與明的擁躉都站了起來. 拍手的有, 尖叫的有, 跳動不已的更是大有人在. 這下半部份由明哥的個人作品「一二三上海灘」揭開帷幕. 雖然我覺得這首歌與整晚的其他歌曲格格不入,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明哥始終是唱改編歌的箇中能手, 一首二十五年前的歌曲居然在電氣化之後變得充滿時代感, 完全不會令人覺得老土或者陳舊. 華麗的舞台效果亦值得一讚, 非常配合這首歌的動感. 接著達明一口氣表演了五首早期的歌曲, 其中我比較熟悉的是「後窗」和「那個下午我在舊居燒信」. 由于整體表演比起之後的曲目較為平淡, 在此就不贅述.

輪到達叔的個人表演了. 我對這一部份實在期待已久, 因為我本人是比較喜歡劉以達的. 對比起明哥的電子流行曲風, 達叔一直堅持進行以結他為主的創作, 其個人作品「麻木」和「水底樂園」等一直被我視為華語音樂中的極品, 時不時會拿出來仔細欣賞一番. 「晚節不保」曾經收錄於達明1996年大碟「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張碟我也是最近才以超值價購回, 當時還興奮了好一陣子. 言歸正傳, 在電視機中看到達叔如此投入地以頹廢異常的唱腔唱著, 實在令到每一位旁聽的觀眾黯然神傷. 究竟過了今晚之後何時先再見到如此高水準的音樂會實在是未知之數, 不過"誰介意晚節會不保"? 及時行樂似乎更加適合如今的香港人. 唱「一額汗」的劉以達就顯得隨便得多, 暫時放開了之前的懮愁, 不過我個人極其討厭在舞台上走來走去的Ellen, 把達叔的風頭搶去不少.

之後的五首歌就完全是為當晚的歡樂氣氛而設. 一首又一首強而有力的搖滾金曲差不多將整個會場翻轉, 再配合「溜冰滾族」, 「馬路天使」等等的歌詞簡直將在場觀眾帶返八十年代, 重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又一次留意到樂手李端嫻近乎瘋狂地拍打著鍵盤, 令我也禁不住猛拍家中的沙發. 之前我還認為雖然看DVD跟看現場是沒法比較, 不過總不算差別太大, 不過來到這一段我的觀點就再也站不住腳了. 好明顯現場那種熱鬧的感覺不是金錢可以買得到的, 就算我家中有多麼好的影音器材也沒可能營造出當日十分之一的氣氛.

終于到了演唱會的尾聲. 達明第一次Encore就唱出我心目中永遠的經典「禁色」. 雖然這次的版本無甚特別, 那種憂怨的味道還是沒有唱出, 不過亦算是完成了我的一個小小願望. 緊接著居然再聽到一個「排名不分先後」的新版本. 據說這個版本是在表演的前夕才寫好的, 加入了很多現時最“潮”的名字. 我每一次聽這首歌都覺得好好玩, 因為這種寫歌詞的手法可能是全世界唯一, 絕對創了中文歌詞界的先河, 亦顯出達明特有的風格與味道. 「下落不明」本來是由黃耀明和林憶蓮合唱, 現場則改為明與達合唱. 原本還以為達叔會令到首歌變得不倫不類, 不過到最後效果居然不錯, 這的確要歸功於達叔非常努力地唱出每一個音. 我對現今的歌詞實在有太多不滿, 雖然我明白水手服為何會對著我笑, 不過也未免太含蓄了吧. 難道以後咖啡杯會對我說話, 沙發會抱著我, 飯臺會幫我煮飯?

「Kiss Me Goodbye」作為閉幕曲真的是無可挑剔, 一句句再見聽得人戀戀不捨, 希望時間可以永遠停留在這一刻. 幸好, DVD收錄的版本是演唱會最後一晚, 亦即是有第二次Encore的一晚. 燈光在熄掉了數十秒後又再亮起, 明哥亦又一次拿起麥克風, 唱出「上路」和「半生緣」. 真的很高興「半生緣」這首經典曲目沒有被遺忘掉. 邁克所寫的詞可以說是中文流行音樂史上最文雅, 最有詩意的詞, 完全將中國文字的優美和精練等特點表現出來. 演唱會終于都正式落幕了, 不過達明在我心中的迴響則久久, 久久未能消失.

Sunday, April 17, 2005

一週唱片回顧 April 10th - April 16th

又到了一週一次的例稿. 以下是過去七天我聽過的英文CD:

Savath + Savalas - Manana


Augie March - Strange Bird


The Postal Service - Give Up


Yo La Tengo - I Can Hear The Heart Beating As One


很少是吧, 這是因為過去一星期聽了很多中文音樂, 而且因為考試所以聽歌的時間也比平時要少一些.

Saturday, April 16, 2005

看不見的城市漫遊

「看不見的城市漫遊」這張專輯是由香港的阿麥書房為aniDa, 嘉琳, inLove, The Marshmallow Kisses這四個本地音樂創作單位出的一張合輯. 在聽這張CD之前, 除了對嘉琳有比較深刻的印象之外, 其他三個組合對我來講都頗為陌生. 不過抱著對每樣聲音都試一試的態度, 我還是認真地將這張專輯聽了兩次. 其實這麼久以來我對香港獨立音樂的質數是非常有信心的. 雖然有一大部份的音樂可以說是新鮮感不大, 不過背後用心的製作還是非常值得聆聽. 不過, 這次我就真的有點失望.

首先為專輯打頭陣的是阿麥書房的老闆aniDa, 一曲「3人煩」盡擁英倫音樂裡面常見的流暢吉他和搶耳旋律. 不只如此, aniDa還有一個大部份樂隊所欠缺的甜美女主音. 不過, 用心的聽眾一定會在想, 這種音樂雷頌德和一眾日,港,台作曲人不是已經玩到見底了嗎, 為何aniDa還要做出如此重複的歌曲? 難道aniDa的目標只是要做一隊在名義上獨立, 不過骨子裡卻是要迎合潮流的組合? 同一張碟內的英文歌「Travelling Home」雖然同是由aniDa演繹, 不過卻是出自The Marshmallow Kisses之手. 歌曲感覺上比前作清新很多, 而且流行度不減, 作為一首高質數的流行曲來聽倒是不錯. 其實香港聽眾對這類簡單悅耳的曲風亦頗為受落, 各大公司實在可以考慮多出一些同類型的歌曲, 不需要光是一味推出唱功稚嫩的少女少男偶像.

已經推出過個人專輯的創作女歌手嘉琳亦是這張合輯的重要組成部份, 共參與了三首歌之多. 和Adrian Chan合作的「After Leslie」和嘉琳平時的作品不同, 是一首非常輕鬆寫意的Bossa Nova小品. 不過此曲的抄襲嫌疑非常大, 整條Bass line和日本視覺搖滾組合Malice Mizer的其中一首作品可說是大同小異. 而且這首歌和之前的「3人煩」在風格上亦完全不同, 令人不禁疑問這樣的曲目編排是否適當. 嘉琳之後的個人作品「失蹤者」就回復到她本身的流行搖滾風格, 旋律還是一貫的動聽, 是值得多聽幾次的作品. 由于歌詞是講述一個尋找突然失了蹤的朋友的故事, 為了作出配合這首歌的編曲上偏向低沉, 使到整個氣氛蒙上了一陣淡淡的失落感. 其實嘉琳很多時只是負責寫曲, 在歌詞和編曲上多假手於人, 始終令人覺得在旋律, 歌詞和編曲的配合上未能夠做到水乳交融. 這次的Bossa Nova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因為流行曲唱得太多就會慢慢失去新鮮感, 亦不能穩固其現有的市場.

inLove的名字已經聽過很多遍. 多數人都認為她們和At 17非常類似, 是一個走清新流行曲路線的組合. 聽了「沒開啟的信」之後, 我個人認為inLove的編曲遠遠不夠At 17來得豐富和細膩, 不過比起At 17來說商業味又好像少了些許, 而且曲子也做得恰如其分, 不會給人過火之感. 雖然耐聽度還是不太高, 不過希望她們假以時日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加好.

聽完這張專輯之後我對aniDa, 嘉琳, inLove這三個組合(注意, The Marshmallow Kisses並不包括在內)有一個建議: 走向主流. 原因是他們本身的音樂和一些高質數的主流音樂非常相似, 而且這種流行曲並不太適合以lo-fi效果表現出來. 下次出碟的時候應該在大錄音室錄, 找專業的錄音師將歌曲的細節做得更好一點, 讓更多香港聽眾可以聽到.

Friday, April 15, 2005

二十二隻好貓

本來是要繼續討論達明的演唱會, 不過剛剛聽完22 Cats的CD實在忍不住要發表一下心得.

22 Cats應該是香港維港唱片推出的第一隊組合, 據說亦是維港最落力宣傳的一隊, 不過一直看不到香港或大陸的網站對他們有任何詳細的介紹. 他們總體的音樂風格可以歸類為Noise Pop, 就是每首歌都有大量肥厚的吉他聲同各種各樣的噪音, 但是又同時擁有著動聽的主旋律, 聽落實在不俗.

第一次聽到22 Cats的音樂是在89268推出的「Come Out And Play」裡面. 在這張3CD的龐大合輯中可以找到唯一屬於22 Cats的作品「Likeblur Before Christmas」. 當時他們的音樂給我的感覺是非常具有實驗性, 雖然沒有統一的中心, 不過可以找到大量在平時音樂中找不到的聲效. 而主音阿波的嗓音亦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他那種很隨意的唱腔卻偏偏給人一種無比輕鬆的感覺. 於是, 我帶著期待的心情將這張「All The Good People Will Shine」放進CD機內, 按下Play鍵.

第一首歌名字叫「真實的嘴臉」, 是全碟唯一一首用上中文歌詞的歌曲. 開首的一段節奏明快, 就算在家中聽著亦忍不住跟隨著節奏搖頭擺腦. 歌詞跟大部份香港獨立單位所寫的一樣, 生活化得來亦帶著一點好玩. 不過, 隨著歌詞的完結歌曲中段出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變調, 就好像轉到另外一首歌一樣. 彈結他同寫程式的阿傑仿彿帶著我們走進了一個混沌不清的世界, 週圍的景色都變得模糊, 腦裡只剩下Post Rock的氛圍和結他的噪音.

「All I Wanna Tell」是22 Cats對香港本地優秀樂團的一個致敬. 歌詞中出現了數十個曾經叱吒香港(獨立)音樂圈的重要單位, 而且妙在這些單位的名字並不是毫無關聯地出現, 而是一起組成一段說話. 雖然組句的難度不是太高, 不過亦值得佩服22 Cats的創意和熱誠.

「Guitar Piece #22」是全碟唯一一首純音樂. 同Seasons Lee的純演奏曲目不同, 22 Cats非常重視合成器的使用, 使到全首歌一直充斥著迷幻的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阿傑在該曲多次使用了電子音樂中常見的拼貼, 可能是向Folktronica大師Four Tet學習的成果. 「Miss Faith」的歌詞雖短, 不過已經清晰表露出樂隊對近年來美國多次大舉興兵攻打亞洲的不滿. 正當我疑惑歌中出現的女聲到底屬於何人的時候, 卻驚從維港唱片的網站得知原來那竟是阿傑把自己的聲線以電腦調教而成, 著實嚇了我一大跳, 因為我真的聽不出那把聲音是電腦合成的效果.

最後奉上今日金句: "Let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

達明一派為人民服務演唱會DVD之第一部份

今日終于拿到了「達明一派為人民服務演唱會」DVD. 其實溫哥華一早就有得賣了, 不過我嫌價錢貴所以托親戚從香港寄過來. 這次一共收到了20多隻CD/DVD, 合起來運費花了250港元, 還算合理. 第一時間就迫不及待地拆開了「達明」, 因為實在等了太長太長時間.

首先講講第一張碟. 新版本的「排名不分先後」實在非常模糊, 勉強聽到幾個名人的名字, 不過總括來講都是不明所云. 幸好迷迷糊糊地就很快來到了「天問」. 可能因為未融入現場氣氛的原因, 這頭幾首歌達明都玩得不怎麼樣. 除了完全聽不到達叔支結他之外, 明哥亦唱得頗為拘謹, 有別平時奔放的台風. 這情況一直持續到新歌「寂寞的人有福了」. 之前在電台有聽過這首歌, 初時的印象極之普通, 還以為達明已經退步. 誰不知現場的版本竟是如此的激昂, 豐富的各種樂器互相衝擊, 製造出一層又一層的音浪, 令現場氣氛推至巔峰. 舉目所見, 現場觀眾無不起跳吶喊, 拍手聲和尖叫聲此起彼伏, 而我的血液亦開始在體內翻滾, 跟著節拍在家中搖擺身軀. 這種熱烈的氣氛一直持續到下一首歌「迷惘夜車」.

「末世情」就實在令我非常失望. 可能因為全晚的氣氛非常高漲, 明哥居然帶著喜悅(甚至近乎於狂喜)的心情唱出這首歌, 完全感覺不到末世快要來臨的悲壯和不捨. 我個人認為這是整個第一部份最失敗的地方. 「無風的秋季」仍然保持著一貫的輕柔, 曲尾郭雅志和李端嫻的獨奏更是精彩, 我連續就看了三次. 其中最重大的發現是原來穿護士裝的李端嫻是一個美女(不敢相信我居然說出這樣的話). 接著的「十個救火的少年」一樣承繼了「末世情」的缺點, 一首如此嚴肅的曲目居然成為全場觀眾一同參與的遊戲, 實在有點兒那個. 剩下來的四首歌都屬於甜美輕快的小品, 給第一部份拉下了帷幕.

(過兩天繼續談論演唱會的第二部份)

Sunday, April 10, 2005

加拿大的音樂工業結構

昨天拿到了四月份最新一期的Exclaim雜誌, 雖然還沒有時間仔細看內頁, 不過光是開頭的Editorial文章已經發人深省, 因此特別在這裡討論一番.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James Keast, 內容主要是質問究竟加拿大應該如何去宣傳我們自己國家的良好音樂. 一直以來, 加拿大的本土音樂都非常不受人重視, 很多人覺得加拿大只不過是英美音樂的一個銷售點. 不過在剛過去的2004年, 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開始出現了轉變, 原因是東面城市如多倫多和滿地可霎時間崛起了多支異常優秀的獨立樂團, 尤其Arcade Fire更是其中的表表者. 在世界各地包括英國, 香港, 日本, 美國, 歐洲, 很多樂評家都認定Arcade Fire的Funeral為全年最佳大碟, 這種情形可以說是前所未見. 作為加拿大人的我們自然感到非常高興, 問題是我們並沒有下意識地向世界多一點宣傳他們的音樂, 就連很多本地人也因為他們的音樂受到了世界其他地方的認同才開始接觸, 了解他們. 例如音樂大連鎖店HMV和Future Shop, 雖然Funeral早在去年的秋天經已推出, 不過這兩大連鎖店居然直到最近Juno Awards舉行期間才大肆宣傳這張專輯. 這種後知後覺的程度簡直令人瞠目. 以下是James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文字經過適量的刪減):

"Now I don't want to perpetuate a tired stereotype that somehow we're so lacking in confidence that we can't support artists until a somehow more legitimate outfit (invariably from the U.S. or UK) does so. Where indeed does our domestic music industry fit into this renaissance? If we can't step up and prove ourselves in a time when Canadian music is the hottest on the planet, what hope do we have?

Looking at the Juno Award nominations can't help but prompt a quizzical "huh?" Three cheers for each of Leslie Feist's nominations, but her competition in the Best New Artist category includes pseudo-jazz pretender Matt Dusk. Best New Group nominees include Alexisonfire but neither Arcade Fire, nor Stars will be competing against Thornley. The Juno Awards rightfully should represent the Celines, Avrils and Billy Talents of the world. But when Simple Plan is nominated for Best Pop Album alongside Canadian Idol Ryan Malcolm and Celine, one really has to wonder. Don't look for the future of Canadian music to represent on the TV broadcast either: its most prescient category, Best Alternative Album, where Newman, Arcade Fire, Stars, Feist and Jim Guthrie will represent our music's future, is one of those not featured on the telecast, making a little more room for performances from Sum 41 and Kalen Porter.

As long as the Junos continue to put forth nothing more than corporate-agenda rock, we will remain stewards of a throne we should rightfully claim, doing nothing more than stoking the bureaucracy for other people's decisions."

Friday, April 8, 2005

一週唱片回顧 April 4th - April 9th

從這星期開始, 我將列出過去這七天我聽過的西方CD. 廢話少說, 馬上列表如下:

Sigur Ros - Agaetis Byrjun


Doves - The Last Broadcast


Stereolab - Emperor Tomato Ketchup


Muse - Absolution


My Bloody Valentine - Loveless


Morcheeba - Charango


DJ Shadow - Endtroducing


Beck - Odelay


Belle & Sebastian - Tigermilk

Wednesday, April 6, 2005

拜金小姐 - 2005

在苦苦等了一年之後, 拜金小姐終于在三月香港藝術節進行「拜金國際俱樂部」表演的同時獻上她們的第二張專輯. 延續第一張專輯的命名方式, 這次的作品同樣沒有一個特定的名字, 只簡單地稱作「2005」. 在我沒有拿到這張CD之前已經對其音樂十分期待, 因為拜金小姐的而且確可以說是華語樂壇的一個異數. 在如今以沉悶的流行情歌主導的港台音樂市場上, 拜金小姐的華麗電音實在帶來一點令人興奮的衝擊.

這次的新專輯跟上次的有所不同, 少了很多玩味的感覺, 在音樂上呈現的是一種八十年代的復古歐陸電子風和高貴典雅. 雖然筆者不是成長于八十年代, 但是亦可以想像當時的年青人一邊聽著悅耳流暢的電子音樂, 一邊做事情的樂趣. 從第一首曲目「青春驪歌」開始可樂王的詞帶給我們的已經不是開懷大笑, 反而是對美好時光的一種緬懷, 對將來的一種冀望. 曾經有人認為聽拜金小姐是因為覺得很酷, 很好玩, 但是這次她們決定突破自己以前固有的形象向更成熟的方向邁進. 無論這結果是好是壞, 起碼我們可以看到拜金小姐的另外一面, 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值得的.

雖然這次的歌曲全部以電子節拍為骨幹, 但是有不少曲目的旋律性都很強. 以「蝶戀花」為例, 開首和過場的電子Organ聲與整個主旋律配合得天衣無縫, 儼然就是一首充滿浪漫色彩的流行曲. 在富有強烈中國色彩的歌詞襯托下, 我們看到了東方和西方兩地文化的交匯.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這種音樂實在很符合全球一體化的大時代氣息. 同樣的感覺在接著的「那年夏天, 寧靜的海」又再出現. 這次可樂王拋棄「蝶戀花」裡面艱澀難懂的歌詞, 寫出貼近人心的文字. 一句「滄海與桑田, 人生就像是天上宮闕」經已道出人生的變幻無常, 實在令人感觸良多. 這首歌的配樂用上了悠揚的電子弦樂, 而這亦非常配合這種看透人生的心境.

其實這張專輯入面並不完全是關於人生大道理, 令人會心微笑的仍然有「拜金國際俱樂部啦啦隊之歌」這首電搖滾曲目. 剛開始從宣傳句見到「你一定可以打敗周杰倫」這句時真的是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 不過一聽之下實在佩服可樂王的才氣. 不知道周杰倫聽了這首歌之後會作如何感受. 說老實話, 我反而比較希望拜金小姐可以多嘗試作這類型的曲風. 合成鼓點加上凌厲的吉他Riff所帶來的聽覺衝擊實在比單純的電子節拍要強烈得多.

全張專輯最短的曲目「一座千年的妖精旅店」其實不可忽視. 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分鐘, 不過其悅耳程度可說是所有歌曲之中最高的. 一句又一句的「喂喔喂」完全顯出陳珊妮聲線的獨特之處, 如果由別的歌手來演繹的話效果肯定會有天淵之別.

不知不覺已經聽了這張CD三次. 雖然曲風的多元性並比不上第一張, 但是在情感的流露上卻高度統一, 從而令整張專輯的耐聽度提高不少. 相信這張CD在將來還會不斷出現在我的CD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