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郎的樂源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Thursday, February 28, 2008

從《我哋大家》到港式歌詞之(無)個性

籍著林海峰推出其第七張個人大碟《我哋大家》這個機會,也許是時候再審視一下香港流行曲的現況。和他之前的個人作品一樣,《我哋大家》是一碟頗為精緻的雜錦炒飯,色香味皆不錯。雖然材料不太新鮮,連《踎低噴飯》這種過期的隔夜菜都拿來一齊炒埋一份,但在要求不高的茶餐廳環境裡,足以捧出來宴客有餘。

炒飯的最大特點是有乜炒乜,只要身邊有可用的材料都可以炒成一碟。所以林海峰並不太計較他的作品曲調出自何人之手,最緊要方便就手。誠然,要能炒出一碟好的炒飯亦非易事。廚師本身要有相當技術,懂得如何將各種食材靈活運用,炮製出一碟不但不難吃,還要少油低脂肪符合現代人健康原則的菜色。

自從軟硬時代開始林海峰便善於創作(或找人創作)模仿歌曲,這次更打正旗鼓以同名曲《我哋大家》來諷刺香港政府那首愚民的《始終有你》。這類模仿歌曲取材容易,又能夠迅速深入民心,一向都是我最欣賞林海峰唱片的地方。上張大碟《三字頭》入邊亦有一首同類型的《流行曲》,當時亦輕易得到普羅大眾的認同。

共鳴

香港人聽歌一向最注重共鳴,那些苦情失戀背叛出賣廉價眼淚煽弄溫情的詞作就最受到聽眾的追捧熱愛,好像終於找到一個人和他們有共同感受一般。但究竟一首歌曲是為誰人而作?綜觀外國樂壇,縱不論那些非主流獨立組合,就算是主流樂隊∕唱作人如Elliott Smith、Radiohead、Bob Dylan等都曾經寫下無數包含個人生活感受片段和嘲諷社會時事的深刻歌詞,令人對他們的作品留下畢生難忘的印象。然而,若我們將目光放回到中文歌,特別是港式流行曲身上時,便會發現歷史遺留下來的精彩詞作實在屈指可數,而且剩下來不多的佳作裡邊絕大部份都是反映過去某個時代的生態而與作者本人無甚切身關係。

達明一派八十年代的作品《禁色》之所以會成為永恆經典,除了因為歌曲本身水準非常高之外,或多或少還因為歌詞中談及的內容極有可能是黃耀明自己的心底話。我個人認為,歌曲主題是一首流行曲最終能否成為傳世之作的關鍵,而這個主題必須要和作者本人心態一致。就算歌詞內容說得如何偉大以及冠冕堂皇,假若表演者缺乏發自內心的認同,歌曲最後只會成為空殼,淪落成表演者個人的一個宣傳工具。幾年前不知誰人評選了歷史上一百首經典中文歌曲,裡面列出的幾乎無一不是曲詞皆精的作品,大部份更把表演者的內心世界剖露於人前,可見個人生活在歌詞裡面的重要性。

形象

雖然林海峰的詞作得到大部份香港人的讚賞,但其中部份作品似乎別有企圖,頗有博取大眾盲目認同的嫌疑。作為一個著名唱片騎師、藝人、歌手及潮流代言人,林海峰與普通打工仔相隔了超過半個世界,但他卻多次在歌詞中打扮成辦公室人仕,受盡老闆和上司的無理折磨,每晚加班至半夜三更。但事實情況很可能是有權有勢的他自己扮演著這欺壓者的角色。

除此之外林亦在每個可能的場合將他與彭羚之間的卿卿我我擺上台。雖然很多時略嫌過火,但這起碼符合其一向在人前的形象,讓聽眾非常受落。或許是因為看得太多其他棟篤笑等演出,當林海峰唱起情歌的時候顯得特別溫馨動人。他的重要生財工具——聲線一向帶有一種獨特的溫柔味,絕對是其多年做電台節目主持之功。今次大碟入面最後一首壓軸新歌《粒粒》便是示範之作,無論從旋律到歌詞都是冧死人唔使本,更突顯其作為一個好老公的公眾形象。

總結

這幾十年來的中文流行曲大部份歌詞都假他人之手,這亦是為何這些作品缺乏個性的主因。粵語比起其他語言更難填入歌詞乃人所共知的事實,所以很多人覺得要那些本已不知為什麼忙過不停的「歌手」們兼顧填詞實在是強人所難。但對於把音樂看成為一種溝通藝術媒介的音樂人來說,我手寫我心是最基本的要求。不過現在的歌星都把喜歡唱歌當作是出唱片的理由,把電視電臺當做是他們的私家K房,肆意地強迫人「欣賞」他們的作品。

其實這幾年偶然都會有一些十分成功的作品,新晉詞人周博賢便是筆者非常欣賞的一位音樂人。雖然他沒有親自演繹自己的作品,但很多時包辦詞曲的他的確將作品深層的味道通過謝安琪等優秀歌手表現出來。但願音樂事業剛起步的他可以堅持下去,為這個瀕死的香港樂壇貢獻最後一點力。

下載:http://www.sendspace.com/file/x1crwx

Wednesday, February 27, 2008

娛圈主題曲

今天一直不停地聽著同一首歌。

歌名叫《The Golden Egg》,收錄在美國波特蘭二人樂隊Quasi的第三張大碟《Field Studies》裡面。我能和這張已出版了將近九年的唱片莫明其妙地遇上,不知算不算得上是緣份。

上個星期五下午,我在去看The Mountain Goats演出的路上途經市中心一間小型唱片店。眼見時間尚早,於是便入內流連一番。當時店內剛好便正播著這張唱片的最後一首歌。更吊詭的是,這家店根本沒有這張唱片的存貨。它只是年輕店員從家裡帶來的私貨。

我當下就被那動聽流暢的旋律深深吸引住。雖然手裡似乎是在翻看著店內的陳列品,但心裡根本就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漂浮在空氣裡的音符。當從店員口中得知這張唱片已有多年歷史,心中馬上涼了一截,實在很怕沒有機會將其購回。幸好,Quasi原來亦頗有名聲,全部唱片都不難從各網上商店裡尋覓得到。

我們現在來看看《The Golden Egg》的歌詞:

「Shoot yourself in the leg
& the goose lays the golden egg.
I had that golden egg before,
But it disappeared as I limped out the door.

Never reveal what you know
That the whole thing is just for show:
A cardboard world with painted skies,
Because we all must agree to believe in the lies.

Bring yourself down to your knees
& they'll give you the golden keys.
The keys will open any lock
To an empty room or a Chinese box.

I can forget how I feel
& pretend that it's all for real.
The pot won't call the kettle black
& I don't even feel the knife in my back.

& when we go off to our bed,
After struggling for our bread,
A pleasant dream may stand instead
Of the clamor & noise that goes on in your head.

So carry on like before
& don't listen to me any more.
Don't believe a word I sing
Because it's only a song & it don't mean a thing.」

如果娛樂圈有一首主題曲,那我認為一定是這首。

向來娛樂圈都被視為會下金蛋的鵝。任何人只要沾上丁點名氣,完全和工作量不成比例的機會和財富馬上滾滾而來。當然,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這種幸運兒,但這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然而,即便你已經嘗到了第一個金蛋,要想吃到第二個、第三個還是要付出某些代價:「Shoot yourself in the leg」。沒有人可以在娛樂圈這個大染缸裡獨善其身,要想成功必定要犧牲一些理想。身邊的經理人和所屬公司就像是監牢裡的獄卒,先把你打成瘸子好讓你終身都不能飛出鳥籠,註定要每天捧著飯缽來盛載那些金蛋。

除了失去行動能力之外,你還要戴上一個小丑面具,學會講大話的技巧——「Never reveal what you know」。就算你被人拍下淫照,你也要死口不認,因為一但說了「Yes」你便今世都不能再嘗到金蛋的美味。所以你要繼續做好這齣戲,盡力去保留你那近乎童話式的形象,不要捅破那像氣球般越漲越大的謊話。當你真正做到絕對服從的時候,你也許會發現你已經完全不再是自己,一直在追逐的目標竟然變得那麼的不實在,所有榮耀都只不過一層包一層的空殼。

也許要改變這一切便只有在剩下來的時間做回自己。但你已經不能回頭,就像潑出去的水永遠也收不回一樣,轉過頭來便是一條自我毀滅的路。你感到無奈以及恐慌,開始在夜裡夢迴的時候幻想著那如神仙般的生活。你人格逐漸分裂開兩半,使勁地讓自己相信那日子是多麼美好。或者只有這樣你到明天醒來的時候才能夠又戴上面具,繼續娛樂大家。

歌曲下載:http://www.badongo.com/file/8018606

Saturday, February 23, 2008

A Night with the Mountain Goats

上個月尾筆者曾撰文為一月份出版的唱片作一個簡短的總結,其中提到今年年初唱片水準之高為近年罕見,不管是樂壇新貴還是經典名團都紛紛作出重大突破,以無比的創作力為本年音樂圈帶來陣陣衝擊。如果一月份的爭鬥令人難以取捨的話,二月份推出的唱片便顯得優劣立見。不但整體精彩作品的數量略有下降,The Mountain Goats新作《Heretic Pride》更以無人可敵之勢穩佔本月最佳唱片之列。

成軍歷史



自從一九九一年成軍以來,以John Darnielle為首的搖滾民謠樂隊The Mountain Goats便以多產著稱,其中十六年間合共發行超過十五張唱片的紀錄相信會令不少樂隊汗顏。早期的Darnielle基本上以Lo-fi的home recordings為主,唱片的對象亦主要為身邊的親友或相識,委實談不上有何過人之處,但亦正好成為日後大展身手的試劍石。

二○○二年轉投傳奇廠牌4AD可說是Darnielle音樂生涯的最大轉折點。這一年,The Mountain Goats一共發行了《All Hail West Texas》和《Tallahassee》兩張唱片,終於得到廣大樂評人的注意及一致好評,正式開始了Darnielle其後一帆風順的音樂事業。

The Mountain Goats的作品一向給人的感覺是頗為低調,歌詞大多帶有強烈的個人生活色彩,對於不在當地生活的樂迷來說可能會有一點疏離,不是那麼容易愛上。但二○○八年似乎是特別的一年,隨著Chan Marshall終於不再發台瘟,重新尋回往日的自信,Darnielle的音樂題材亦逐漸改以他人為主角,再配合上愈發搖滾化的演奏風格,相信會為他帶來一大批新樂迷,從而將其成就推上下一個高峰。

啟蒙導師



我對The Mountain Goats的認識始於二○○五年。當年一張《The Sunset Tree》讓我發掘到民謠音樂的無窮魅力,進一步橫向地擴闊了我的音樂視野,而最後我亦視這張專輯為當年的最佳作品之一。可惜的是,接下來○六年的專輯《Get Lonely》結果頗令人失望,除了在風格上原地踏步之外,歌曲質數亦大為倒退,差點讓我以為The Mountain Goats已經錯過了其創作生涯的最高點。不過這一切多餘的擔心都已被《Heretic Pride》徹底粉碎。

《Heretic Pride》



相信很多樂迷聽完這張新專輯之後都會有些許詫異,皆因跟前作相比,《Heretic Pride》明顯地散發出更為濃厚的陽光氣息,不但在旋律上變得較為流暢,編曲上亦增加了電結他和鼓的比重。當然,The Mountain Goats以往由Erik Friedlander所拉奏的大提琴聲依然在該專輯佔了重要的一席位,但對整體風格的貢獻就相對地降低了不少,不再有那些扣人心弦的旋律和片段。

歌曲方面,《Lovecraft In Brooklyn》無疑是整張專輯裡面最容易令人高潮的一首作品。Garage Rock式曲風襯托著Darnielle一手凌厲的電結他,快速而精準的鼓擊像閃電般落下,伴隨著血液在聽眾體內急劇流動翻滾。這種聽覺神經上的緊張刺激可說是完全顛覆了樂隊在眾人心目中的內斂形象,但於我來說卻是非常正面的轉變。過往每張The Goats專輯都總有幾首旋律易記易唱、歌詞感人肺腑的精彩之作,今張專輯裡面同名歌曲《Heretic Pride》正是這樣的一首優秀作品。不信請看歌詞:

「I want to cry out but I don't scream and I don't shout
And I feel so proud to be alive
And I feel so proud to when the reckoning arrives」

每當到了這段chorus我都忍不住一同跟著旋律合唱。儘管歌曲內容頗為暴力血腥,但故事主角那種在臨死之前仍對生命的熱愛和自豪感足以讓每一位聽眾動容。《San Bernardino》亦是筆者極為喜愛的一首作品。雖然歌曲所述的故事十分平凡,但一個如此溫馨的小家庭卻正是很多人窮一生依然遍尋不著的理想歸宿。

現場表演



在今晚之前我從未看過The Mountain Goats的現場演出,心裡一直以為John Darnielle是一個頗為內向、滿腦子裝滿了一大堆理想的大胖子,料不到在我面前出現的竟然是一個身穿筆挺黑色西裝,類似投資銀行經理般衣著入時的中年人。其身邊的低音結他手Peter Hughes更為誇張,竟然連領帶都打上,仿似是要去見客一樣。由於這種打扮通常只會在Dance Punk或New Wave樂隊身上出現,我開始懷疑我有否去錯地方。

地方當然沒有錯,面前站著的樂隊亦的確是The Mountain Goats。Darnielle看來是一個健談、樂觀的樂手,雖然時不時會對著麥克風發一下牢騷,但可見其平時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全晚給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客席鼓手Jon Wurster。Jon有著一份impressive的履歷,曾為Ryan Adams、R.E.M.、Guided by Voices等經典樂隊擔任鼓手,雖然他自己的樂隊Superchunk一直未能打響名氣。鼓擊在The Mountain Goats作品裡面從來不是主角,但這一晚Wurster卻搶了Darnielle大部份的風頭。其多次狠辣迅猛的鼓技直教我看的目瞪口呆,仿彿時間就在空氣中凝固了一樣。不可否認的是,為了配合現場只有三位樂手的關係,很多作品都被重新編排以重搖滾風格為主,這樣就剛好給了Wurster一個難得的發揮機會。



這晚只能容納六百人的演出場地密密麻麻地擠滿了觀眾,看得出來很多都是追隨樂隊多年的忠實樂迷。The Goats亦非常識做,演唱了多首舊專輯的名曲,就像是《This Year》、《Dance Music》等。為了禰補大提琴的缺陣,Darnielle更想出利用結他Feedback來代替琴音的方法,但在效果上對於聽慣了原來版本的我來說則顯得有點奇怪和突兀。

無可否認The Mountain Goats是一支才華橫溢的隊伍,難得的是他們在保持極高產量的同時還能不斷超越自己,這對同樣不斷追求新鮮感的我來說實在是最好的禮物。現在我已把目光放在下一場的British Sea Power身上,希望他們不會被The Goats比下去。

Tuesday, February 19, 2008

終極噪音



有朋友不止一次說過:「雖然畫面影像每幾年加速更新一次,但音樂器材的普及程度卻依然原地踏步甚或是不進反退,聽眾對音質的要求更每況愈下。」雖然我亦算是一個有要求的人,但在對所謂完美音質的追求程度上實在不能與他相比。我個人認為凡事當適可而止,音質無疑對聆聽體驗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實際的著眼點還是應該擺在音樂本身。與其在一些技術層面上追求無止境的更換,還不如多花一點時間研究音樂和樂隊的背景,從多方面欣賞一首作品。

其實這些年來音響技術一直在不斷發展,但大眾目光都只落在「方便」兩字身上。從Discman到MD,然後再到iPod、手提電話,無論從功能或體形上都在簡化,務求達到最輕最舒服的設計。可惜的是,瘦身的結果換來的是音質方面的犧牲,從iPod裡面發出的聲音不再具有高層次感,高低音域的近乎零表現加上渾濁不清的訊號令到大部份音樂都要打上不小的折扣。

似乎每個時代的「進步」都一定有一班示威者,他們以各種極端的行動作抗爭,誓死保衛著自己的信念及堅持。今天介紹的主角——Times New Viking——正是這其中一份子。



剛剛在網上找了一下,發現樂隊的資料不算太多,中文的介紹更是一個也沒有。但其實Times New Viking這兩年已經在美國打出名堂,不少音樂雜誌和網誌都爭相介紹他們,最新專輯《Rip It Off》更被Pitchfork Media選為Best New Music之一。雖然剛剛跟知名大廠Matador簽下一紙合約,樂隊的曲風還是保留著最初的lo-fi,甚至是某些人口中所說的「no-fi」。

究竟什麼是「no-fi」?這是一個很難用言語去形容的詞彙,但基本上可以跟雜音、失真、喧鬧等劃上等號。我一直以為像MBV般的白色噪音是一種聽覺上的高級享受,但想不到原來可以超過生理所能接受的極限,真正讓你耳朵感到難受。不過樂隊非常聰明,懂得將甜美悅耳的動聽旋律像點心一樣包在厚厚的音牆底下,讓你體會到「一啖沙糖一啖屎」的箇中滋味。

據鼓手Adam Elliot解釋,樂隊並沒有特意去營造這種低真效果,他們只是在錄音時用上最低廉的效果器和喇叭,再先將作品錄在8-track錄音機上「而已」。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難怪會讓許多人覺得他們故作姿態,存心地以噪音作為招徠聽眾的手段,但其實樂隊已經漸漸將創作重心轉移到旋律上,立志要寫出最優美最催淚的必殺情歌。不過我建議在樂隊還未達到這個境界之前,你還是不要將這張專輯隨便和身邊伴侶分享。

《Rip It Off》的結尾有一首名為《Times New Viking Vs. Yo La Tengo》的純演奏曲目。此曲無論從旋律到演奏方式都和Yo La Tengo的舊作品十分相似,似乎令人足以相信Times New Viking有向搖滾祖師Yo La Tengo挑戰的意味。事實上這只是樂隊和Yo La Tengo之間的一個玩笑,私底下各個樂隊成員相互交情甚篤,Georgia Hubley更曾多次公開表示對Times New Viking的欣賞,大有識英雄重英雄的意味。假如樂隊結他手Jared Phillips、鍵盤手∕主音Beth Murphy和Adam三人能夠再加努力,難保有朝一日不會達到Yo La Tengo的高度,而這相信亦是所有喜愛他們的樂迷心中所期盼之事。

全碟下載:請按這裡

Sunday, February 17, 2008

吹波糖的價值

流行搖滾(Pop Rock)雖然在全世界均大有市場,但其音樂定位在中國人圈子裡面上亦可算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聽開廣東流行曲(Canto Pop)的人很多都對搖滾音樂有厭惡感,認為那是反叛、嘈吵的不良音樂,是十七八歲年青人的玩意。而聽開獨立Indie音樂的我們則嫌它們太過俗氣,風格單一沉悶且缺乏創意。在兩方的夾攻底下,香港和廣州的流行搖滾音樂亦變得買少見少,在去年香港多個樂評人亦提出香港樂壇缺乏搖滾音樂這個問題。

對此我們這班Indie樂迷並不太關心,但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深深明白到流行搖滾在一個健康的樂壇裡面的重要性和作用。或許有些人可以一步登天——今天還迷戀著容祖兒,但明天竟突然大徹大悟,學人聽起Mogwai來——不過這種人畢竟只佔少數,很多人在音樂口味上的轉變都是逐漸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向前行。

很多年前當我剛開始念中學的時候,我的書包裡已經裝滿了Our Lady Peace、The Wallflowers、No Doubt、Mr. Children、Spitz、L'Arc-en-Ciel等加美日流行音樂樂隊的唱片。那時候Internet還未開始普及,找尋音樂的途徑不多,唱片店和同學家中自不然是試聽新唱片的最佳地點。受到當時日劇風摩全香港的影響,曾主唱多首日劇主題曲的日本流行樂隊便成為每日與同學們之間的話題對象。由於原裝日版的唱片實在太貴,我們唯有購買台灣某些商人不法推出的一些所謂精選唱片,一張CD便收錄了超過十張Single單曲細碟裡邊的全部曲目。還記得濱崎步還因此推出一連串的長達七十分鐘的「細碟」。至於英文歌,剛開始時還需要聽電台和唱片店的介紹,但不久之後已經有不少網站可以下載到音質差勁的Mp3,勉強可以轉錄成CD-R放在Discman裡邊播放。

如果沒有之前這幾年聽開搖滾樂的「底子」,我不知道我還是不是會這麼喜歡Indie音樂。你可能會認為那些樂隊過於主流,根本和獨立音樂是兩碼子的事,但從那些流行搖滾歌曲裡邊我發現到音樂的無限可能性,我了解到原來音樂並不只限於那些不溫不火的港式情歌。但最重要的是,我跟著這些流行搖滾樂順藤摸瓜,開始發掘了Metal、Grunge、Britpop、Punk這些其他主流搖滾樂分支。在遼闊的音樂版圖上,Pop Rock就像是一道橋樑,連接起傳統流行樂和搖滾樂,讓沒有什麼音樂天份的樂迷有一個慢慢學習的過程。

說了這麼多,究竟我為什麼會突然提起這些陳年舊事?這一切要歸咎到一隊來自廣州的新樂隊——吹波糖身上。雖然說他們是「新樂隊」,但其實吹波糖成軍至今已經有將近九年日子,可直到今年他們才正式在香港推出首張唱片《青春殘酷物語》。《青春殘酷物語》是達明一派的一首舊歌,不論樂隊在為專輯起名之前有否參考這首經典金曲,「殘酷的青春」永遠是搖滾音樂史上一個不滅的主題,像Ian Curtis甚至為此獻出寶貴生命。



吹波糖的一個優點——亦是很多港台獨立音樂組合的缺點,便是他們肯為歌曲譜寫中文歌詞。對於很多不諳英文的華人樂迷來說,這無疑有助他們了解歌曲欲要表達的思想。但一看主打歌《愛麗斯夢遊》的歌詞:

「天使施魔法地老天荒 能令你 留在身旁
我甘願這樣相擁著 能共你 留住這天

... ...

再跟你天真說 溫馨的語句 這戀愛小魔咒 快快要實現
細小的天空裏未能望見 神讓我早應與你遇見」

依然走不出情情愛愛的怪圈子。即使在用字上比較書面化,但流行味實在過重,未能在歌曲內容上帶出新意。

「吹波糖音樂」,亦即是英文裡面的「Bubblegum Pop」,帶有旋律搶耳、編曲簡單直接、節拍感強等多個特徵。樂隊之所以改名為「吹波糖」,相信從一開始便以打造「吹波糖音樂」為己任,創作出易記上口、易唱易彈的Pop Rock音樂。我到目前為止只從Youtube上試聽了《愛麗斯夢遊》一曲,基本上每一個音符都是意料之內,屬於典型的Pop Rock曲式。但這樣其實沒有任何不妥,既然樂隊從一開始便沒有創作艱深音樂的打算,能寫出最忠於流行搖滾的作品已算達成任務,能否讓大眾樂迷都接受他們才是樂隊最關心的要項。

相信很多人會對吹波糖毫不感興趣,但其實當你聽過的音樂越多,越會覺得每一樣音樂都有它的生存價值。也許你會找出它的百樣缺點,但只要世上有一個人因此受惠,它也不能算是毫無意義。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一點看法

近日炒得鬧烘烘的「淫照事件」我一直沒有加入討論,現在看事情似乎有轉淡之勢,亦聽到消息說奇拿已經拿到他想要的,再也不會將其珍藏公諸同好。

其實從一開始到現在整件事只有兩個地方我比較關心。第一當然是一班女星們的私處,既豐富了眼球又滿足到大家的好奇心,試問有誰人可以無動於衷。第二件事就是香港警方的荒謬,在自稱民主開放的香港竟然還有這樣一班腦塞之士,不但在對電子技術的掌握和理解上遠遠落後於普羅大眾,更只懂為有錢人服務,視公平公正為無物。(我特意不用「法律」兩字,皆因我從來不認為法律=公平。)在大陸政府的洗腦底下人民對民主概念的無知尚可以理解,但受多年英國式教育的高官們竟然也如此荒唐,難怪香港什麼都不多,鬧政府的評論員偏偏最多。

很多人在傳閱李怡狠批阿嬌虛偽的文章,但「偽人」亦有名你叫,「偽人」不偽才是不正常吧,為何到這一刻才突然群情洶涌,奮起而攻之?每年香港「音樂人」和「創作人」抄襲無數,然後還理直氣壯地站出來說「物有相似」,難道他們的虛偽程度會比阿嬌少?拍拍床上照只是個人喜好,不傷風雅之餘更與外人無干,跟那些漠視版權法、肆意踐踏知識的強盜相比實在不足掛齒,但一班觀眾在此時候卻紛紛走出來宣示自己的道德觀,以聖人的身份指點八卦事,還說對社會道德風氣有重大影響云云。說穿了那些專欄作家亦只不過慣以鬧人為樂,剛好這次又可以同時趕搭順風車,不趁此機會表現一下文筆更待何時。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對「羊群效應」的解釋,證明了世上千百萬人大多寧可一同關心一件芝麻綠豆小事而置身邊其他生死大事不顧。那個花上十小時不眠不休搜尋靚相的傻漢便是最佳證據,他連自己身體這樣切身的問題都可以放下一邊,眼裡只看到明星們的三點。

這種公然的欺騙其實騙不了多少人。頭幾日還有不少市民半信半疑,但事情發展至今所有講詞都只不過是裝飾,難得還有那麼多人為此斤斤計較。相比之下有預謀的欺詐更令我討厭。香港音樂之所以愈走下坡全賴幕後一班老細在不斷愚弄聽眾,每年連名字都念不上來的各大頒獎禮更是最大的騙局,但似乎樂迷們一律照單全收,唱K排隊追車跟蹤偶像繼續做一隻樂天的扯線公仔。

經過此事之後很多人叫阿嬌同陳冠A收皮,但一個阿嬌收皮之後還有千千萬萬隊Twins等著上位﹔一個陳冠A人間蒸發之後還有幾萬個「潮男」著住馬騮衫追逐著「千人斬」的綺夢。要改變社會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做到,但只說不做在背後作間接支持比默不作聲更可憎。

有很多人被這件事的曲折迷離吸引,但在娛樂圈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同樣的事情每日都在上演。眼不見不代表乾淨,滿足了探秘的好奇心之後還不是將所有記憶一筆抹掉,繼續等看下一齣好戲。

冬眠過後

今年的冬天好像特別的冷,暴風雪一場下得比一場大,特別是在加拿大的東岸,讓很多人狼狽不堪。

玩音樂的人也是血肉之軀,在這嚴冬季節當然寧願留在家中嘆嘆暖氣,睡個好覺。

踏入二月之後大地開始回暖,我又可以繼續在戶外跑步,而美加眾多樂隊亦已經整裝待發重新上路,繼續過他們四處為家的表演生活。接下來的幾個月我的演唱會日程表可算是排得滿滿,想要同時兼顧這麼多種愛好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我活得充實、滿足。

今年暫定觀看的演出如下:


  • Dean and Britta FEB/14/2008

  • The Mountain Goats FEB/22/2008

  • British Sea Power MAR/05/2008

  • Beach House MAR/19/2008

  • Vampire Weekend MAR/27/2008

  • Morcheeba APR/08/2008

另一種角度

我在上個星期的文章裡面淺談到我對音樂聆聽的些許想法,似乎帶出了幾個不錯的討論點,而剛巧在我正閱讀的好書《The Black Swan》入邊亦有一段文字敘述幾近與我之前想法相反的另外一種欣賞角度,我個人認為非常值得大家參考討論,特意在此將整段文字摘錄,與各位分享:

「A person could love one book, at most a few——beyond this was a form of promiscuity. Those who talk about books as commodities are inauthentic, just as those who collect acquaintances can be superficial in their friendships. A novel you like resembles a friend. You read it and reread it, getting to know it better. Like a friend, you accept it the way it is; you do not judge it. [You like] that one book because it is it and [you are you].」

這段話基本內容就是說假如你是真心喜歡一張唱片的話,根本不需要解釋什麼理由,你喜歡它的原因就只因為你是你而它是它。

其實我以前也從別人口中聽過類似的說話,但我總是一笑置之,從沒有放在心上,或許是因為同我講過相同說話的都是一些只聽港台K歌的朋友。這兩日我終於有機會對這幾句說話細心思考、推敲一番。

我認為這絕不是逃避理性分析、單靠個人感覺的藉口,相反地,作者在書中處處強調獨立冷靜思考的重要性。我對該文的理解是,在我們完成基本的分析和過濾之後,更進一步的「溝通」是建基在精神層面上,就像和生活上的朋友相處一樣,不需要亦不應該從各方面分析這張唱片的好,正如你不會對你最好的朋友評頭品足、指手劃腳一番。當然了,選朋友也有優劣之分,從小我們便以各樣準則來篩選身邊的人,找出和自己性情相近、值得深交的朋友。所以這一段話並不代表任何唱片都值得成為我們的「好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聽什麼樣的音樂便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每個人身邊的過客都可以分成很多類,有些是純粹的酒肉朋友,有些是隨時都可以信賴的摯友,更有一些人屬於只能遠望、高不可攀的類型。其實唱片也有著一模一樣的模式。有些唱片你在開派對的時候會拿出來播一次,但平時一個人的時候你絕不會去碰它。有些唱片在你憔悴失落的時候會助你解憂,把你的心情從谷底帶領出來。有些唱片在你不知道該聽什麼好的時候總會成為自動選擇,因為它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播放都同樣好聽。而最後一種類型當然就是和你心靈互通,完全不需要講理由的死黨。你會很迫切地想去了解關於它的一切,熟悉它的所有事情,對其背景和整個製作過程都瞭然於心。

當然了,人身邊的朋友不停地在轉,今日的生死之交到明天可能成為陌路人。但畢竟我們都曾經擁有過、珍惜過,即便都最後因了解而分開都不會留下任何遺憾。

對我個人來說,My Bloody Valentine的《Loveless》就像是青梅竹馬的老朋友,每次聽起都依然覺得和初次相識時一般好聽,對其喜愛程度從來不減。The Go! Team的《Thunder, Lightning, Strike》則是很會逗人的開心果,遇到悶或不開心的時候只要把它播上一次,保證鬱結全消,整個人都開朗不少。若論到知心好友則非Slint的《Spiderland》莫屬。幾年前第一次聽到的時候便一見鐘情,連續聽了整個夜晚更不停上網找尋該樂隊的資料和片段,了解歌詞和唱片背後的意義。很可惜的是,在那時候樂隊早已解散經年,隊中成員亦散走東西,各自經營著自己的個人事業。幸好他們在年前正式重組,還公開演出了好幾場。雖然我還未有機會親眼觀賞他們的演出,但我相信這個願望遲早一定會達成。

其實還有不少唱片是我的心頭好,但實在無法在此一一盡錄。不知你們身邊又有什麼「好朋友」呢?

Tuesday, February 12, 2008

Distortion



在音樂創作上有一樣很有趣的嘗試便是把咸豐年以前的舊有音樂加入其他新元素再重新包裝成為一種新風格,好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形式的創作通常都以Cover為主,而其中又以獨立樂隊重玩大明星經典流行曲最為有趣,近年我個人極為欣賞的可見例子便有由傳奇實驗樂手Jim O'Rourke重新演繹前度青春教主Spice Girls的Girl Pop國歌《Viva Forever》。市面上除了翻唱歌曲之外當然亦有數量不少的原創作品,但水準如The Magnetic Fields的新碟《Distortion》如此讓人驚喜則不多見。

The Magnetic Fields這個名字對資深樂迷來說絕不陌生,而幕後靈魂人物Stephin Merritt更多次推出大受好評的個人作品,在美國本土的音樂圈有一定的地位,很多著名樂手都曾經慕名與其合作。Merritt是一個鬼點子頗多的唱作人,無論其個人或樂隊唱片都總有一個鮮明主題:九九年曾震驚音樂界的長篇大作《69 Love Songs》一口氣集齊了六十九首作品,以三CD的Boxset形式發行,光是完整聽遍一次便要足足三小時之久﹔其後於零四年推出的《i》更大玩文字遊戲,所有歌名均以「I」為開首字母﹔最後不能不提的則有和著名美籍崑劇導演陳士爭合作的《Showtunes》,確是一次很難得的東西音樂文化cross-over。



來到零八年,Merritt又再閑不住,重新集合樂隊成員推出了《Distortion》這張精彩唱片。顧名思義,這次Merritt完完全全是衝著「Distortion」這個概念而來,將所有歌曲都以重重噪音包圍住,頗有向八十年代搖滾先鋒The Jesus and Mary Chain致敬的意味。但光玩失真效果並不是什麼特別的念頭,近幾年很多新晉樂隊乘著Shoegazer Revival這股浪潮都創作了不少似是而非的所謂Shoegazing作品,早已把人弄得提不起興趣。《Distortion》特別之處在於其旋律及歌詞,不但於風格上變化多端且遍及多個不同年代和音樂層面,對喜歡懷舊的樂迷來說實在非常吸引。

首先出場的是只有一句歌詞的《Three-Way》,結他和鼓擊聲盡顯迷幻,從骨子裡散發出六七十年代的Psychedelic Rock神髓,刺激著聽眾的神經,作為開首曲是最合適不過。接著的《California Girls》無論從演繹到歌詞都是那麼的六十年代,帶有深深的Surf Rock痕跡,復古得來又帶有些少滑稽。之後的《Xavier Says》和《Too Drunk To Dream》就像是從Beach Boys的back catalog裡面偷來的作品一樣,旋律及和音讓人聽得舒服之餘心情更覺輕鬆愉悅。而《Please Stop Dancing》則明顯地帶有New Wave色彩,跳躍的音符讓人不禁跟著節拍起舞,更顯歌詞的幽默和風趣。《Mr. Mistletoe》和《Zombie Boy》是全碟最為「搞野」的曲目,大大地開了聖誕聖詩和恐怖電影配樂的玩笑,實在令人忍俊不禁。但最讓我覺得吊詭的竟然是《Till The Bitter End》。從我第一次聽該曲開始腦裡便不停浮現出七十年代TVB無線電視劇的畫面,也許是因為其旋律和顧嘉煇那些家喻戶曉的作品有不少相似之處。

假若你不為The Magnetic Fields之前的情歌所動,又或者對Merritt的個人作品不感興趣,不妨找來《Distortion》細聽一番,說不定也會被唱片的那種古靈精怪、遊戲人間的態度迷住。

最後特別將以下這首歌獻給陳冠希事件裡面的所有受害女星,願她們早日脫下心理和生理包袱,在銀幕前面解放自己:

The Nun's Litany

I want to be a Playboy's bunny
I'd do whatever they asked me to
I'd meet people with lots of money
And they would love me like I loved you

I want to be a topless waitress
I want my mother to shed one tear
I'd throw away this old, sedate dress
Slip into something a tad more sheer

I want to be an artist's model
An odalisque au naturel
I should be good at spin the bottle
While I’ve still got something left to sell

I want to be a cobra dancer
With little Willie between my thighs
I may not find a cure for cancer
But I'll meet plenty of single guys

I want to be a brothel worker
I've always been treated like one
If I could be a back-street lurker
I'd make more money and have more fun

I want to be a dominatrix
Which isn't like me, but I can dream
Learn S&M and all those gay tricks
And men will pay me to make them scream

I want to be a porno starlet
For that I'll wait 'til Mama's dead
I'll see my name in lights of scarlet
And get to spend every day in bed

I want to be a tattooed lady
Dedicated as I am to art
Characters bold, complex and shady
Will write my memoirs across my heart

試聽:The Nun's Litany - The Magnetic Fields

- Courtesy of A VC

Friday, February 8, 2008

自省.共勉之

時代似乎是在不斷「進步」,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歷史洪流裡面我們又有沒有迷失方向?究竟我們是在主宰科技還是被科技牽著鼻子走?那些每日坐在辦公室裡只用屁股思考的唱片公司高層們自然把所有罪行都推卸在網上下載身上,但所有先進技術其實都只不過是死物,真正發生質變的是我們自己,無論是在聽歌習慣還是生活態度方面都漸漸走向一條不歸路。

但當我們離歷史越來越遠的時候卻愈加地想念著過去的種種。每一次當我重新拿起Galaxie 500、My Bloody Valentine、Slint、Sonic Youth等八十年代經典傳奇樂隊的舊唱片時,內心都會不期然地幻想著當時校園裡的一草一木,又或是一大班朋友聚在地下室裡一邊Jam歌一邊談天說地的情景,即便我根本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日子。也許我所有的想象都只不過是穿鑿附會,是我對過去「美好時光」的一廂情願,但這也只能怪我看過和讀過的那些電影和作者們把八十年代過度地神化,不停地描繪著一個又一個頹廢中見真自由的糜爛故事。

今天從報紙裡看到一段Dean & Britta的訪問,得知Dean Wareham正在忙於編寫一本個人自傳,將於今年稍後時間推出。整個訪談令我最為感觸的地方就是讀到Wareham概嘆現時音樂選擇過濫,因為製作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令到很多原本根本沒有機會推出唱片的人都紛紛將自己作品擺上網任人欣賞。我猜想Wareham並不是對此現象有何不滿,只是覺得隨著音樂逐漸變成隨手可得的消費品,很多唱片我們根本沒有心機和時間去細味,往往只接觸了附在表皮上的百分之二十甚或至百分之五。大部份時間我們只去注重旋律的流暢與否,連作者的創作意圖都來不及顧到,更惶論去逐步分析每一樣樂器和音符背後的含意。在這方面電影(或小說)似乎有著先天的優勢,觀眾還未進場已經有一個預設的模式浮現在腦海中。這部電影可能是一部商業濫作、可能是導演的個人回憶錄、可能是反映世界某件不公平的事、可能是為了帶出一些生活哲學、可能是...。但在音樂世界之中似乎並沒有這樣的共識。當你初次聽到某首歌曲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便是這首歌(很多時候是旋律)好不好聽,但在你的潛意識之中並沒有想過這首歌可能帶有什麼樣的信息,就像一個人進戲院只為了看一堆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但很美麗的影像。(好像這種電影並不多見,如果真的存在的話。)或許我們有太多時候是用耳朵去聽音樂,而不是用腦子或者心。

貪新忘舊是人類共同的習性,連我自己都不想去徹底改變。但我想,在買了一張唱片回來之後,花多一點時間去了解它總不算太難吧。雖然物質上的富裕令我們忘掉了珍惜,但我不想自己變成一個只有知覺而無感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