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郎的樂源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Sunday, February 17, 2008

吹波糖的價值

流行搖滾(Pop Rock)雖然在全世界均大有市場,但其音樂定位在中國人圈子裡面上亦可算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聽開廣東流行曲(Canto Pop)的人很多都對搖滾音樂有厭惡感,認為那是反叛、嘈吵的不良音樂,是十七八歲年青人的玩意。而聽開獨立Indie音樂的我們則嫌它們太過俗氣,風格單一沉悶且缺乏創意。在兩方的夾攻底下,香港和廣州的流行搖滾音樂亦變得買少見少,在去年香港多個樂評人亦提出香港樂壇缺乏搖滾音樂這個問題。

對此我們這班Indie樂迷並不太關心,但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深深明白到流行搖滾在一個健康的樂壇裡面的重要性和作用。或許有些人可以一步登天——今天還迷戀著容祖兒,但明天竟突然大徹大悟,學人聽起Mogwai來——不過這種人畢竟只佔少數,很多人在音樂口味上的轉變都是逐漸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地向前行。

很多年前當我剛開始念中學的時候,我的書包裡已經裝滿了Our Lady Peace、The Wallflowers、No Doubt、Mr. Children、Spitz、L'Arc-en-Ciel等加美日流行音樂樂隊的唱片。那時候Internet還未開始普及,找尋音樂的途徑不多,唱片店和同學家中自不然是試聽新唱片的最佳地點。受到當時日劇風摩全香港的影響,曾主唱多首日劇主題曲的日本流行樂隊便成為每日與同學們之間的話題對象。由於原裝日版的唱片實在太貴,我們唯有購買台灣某些商人不法推出的一些所謂精選唱片,一張CD便收錄了超過十張Single單曲細碟裡邊的全部曲目。還記得濱崎步還因此推出一連串的長達七十分鐘的「細碟」。至於英文歌,剛開始時還需要聽電台和唱片店的介紹,但不久之後已經有不少網站可以下載到音質差勁的Mp3,勉強可以轉錄成CD-R放在Discman裡邊播放。

如果沒有之前這幾年聽開搖滾樂的「底子」,我不知道我還是不是會這麼喜歡Indie音樂。你可能會認為那些樂隊過於主流,根本和獨立音樂是兩碼子的事,但從那些流行搖滾歌曲裡邊我發現到音樂的無限可能性,我了解到原來音樂並不只限於那些不溫不火的港式情歌。但最重要的是,我跟著這些流行搖滾樂順藤摸瓜,開始發掘了Metal、Grunge、Britpop、Punk這些其他主流搖滾樂分支。在遼闊的音樂版圖上,Pop Rock就像是一道橋樑,連接起傳統流行樂和搖滾樂,讓沒有什麼音樂天份的樂迷有一個慢慢學習的過程。

說了這麼多,究竟我為什麼會突然提起這些陳年舊事?這一切要歸咎到一隊來自廣州的新樂隊——吹波糖身上。雖然說他們是「新樂隊」,但其實吹波糖成軍至今已經有將近九年日子,可直到今年他們才正式在香港推出首張唱片《青春殘酷物語》。《青春殘酷物語》是達明一派的一首舊歌,不論樂隊在為專輯起名之前有否參考這首經典金曲,「殘酷的青春」永遠是搖滾音樂史上一個不滅的主題,像Ian Curtis甚至為此獻出寶貴生命。



吹波糖的一個優點——亦是很多港台獨立音樂組合的缺點,便是他們肯為歌曲譜寫中文歌詞。對於很多不諳英文的華人樂迷來說,這無疑有助他們了解歌曲欲要表達的思想。但一看主打歌《愛麗斯夢遊》的歌詞:

「天使施魔法地老天荒 能令你 留在身旁
我甘願這樣相擁著 能共你 留住這天

... ...

再跟你天真說 溫馨的語句 這戀愛小魔咒 快快要實現
細小的天空裏未能望見 神讓我早應與你遇見」

依然走不出情情愛愛的怪圈子。即使在用字上比較書面化,但流行味實在過重,未能在歌曲內容上帶出新意。

「吹波糖音樂」,亦即是英文裡面的「Bubblegum Pop」,帶有旋律搶耳、編曲簡單直接、節拍感強等多個特徵。樂隊之所以改名為「吹波糖」,相信從一開始便以打造「吹波糖音樂」為己任,創作出易記上口、易唱易彈的Pop Rock音樂。我到目前為止只從Youtube上試聽了《愛麗斯夢遊》一曲,基本上每一個音符都是意料之內,屬於典型的Pop Rock曲式。但這樣其實沒有任何不妥,既然樂隊從一開始便沒有創作艱深音樂的打算,能寫出最忠於流行搖滾的作品已算達成任務,能否讓大眾樂迷都接受他們才是樂隊最關心的要項。

相信很多人會對吹波糖毫不感興趣,但其實當你聽過的音樂越多,越會覺得每一樣音樂都有它的生存價值。也許你會找出它的百樣缺點,但只要世上有一個人因此受惠,它也不能算是毫無意義。

3 Comments:

  • At Sunday, February 17, 2008 7:44:00 a.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你咁讲法,我又即时听返Swinging Popsicle。

     
  • At Sunday, February 17, 2008 11:02:00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beyond的歌无论在以前听或者现在听都不会过时,相反吹波糖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不过他们的歌如果能做到有beyond的歌的气势,相信今日已经红起来了

     
  • At Monday, February 18, 2008 12:40:00 a.m., Blogger 快樂牛郎 said…

    Beyond已是八十年代的產物,香港整個音樂生態經已面目全非,再去比較亦冇咩意思。我唔知道你口中的氣勢是什麼,但後期的Beyond比較入屋係事實,而且死人音樂一向都比較容易被推上神檯。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