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郎的樂源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Tuesday, December 7, 2010

Dean Wareham Plays Galaxie 500









Some Concert Shots - Horse Feathers



Monday, May 25, 2009

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09



每年一度的國際電影節例牌是我全年最忙碌的一段時間。除了應付本身已經壓力龐大的日間工作以外,傍晚時分還要疲於奔命地趕到城中各個不同電影院觀看電影作品,無論是在體力還是精神上都是一種極大虛耗。或許正因如此,現在的我已經不像幾年前那樣對每部電影都充滿了好奇心,不管最後結果是驚喜還是失望都總會為觀看過程感到興奮。

隨著見識的不斷擴充,還有漸漸對生活和時間都失去掌控的無力感的增強,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開始對身邊事物產生不滿甚至是憤怒。我們開始變得主觀,經常會覺得這樣事情應該怎樣,那樣事情又應該怎樣,當初那份純粹為享受而高興的感覺已經蕩然無存。

不過,無論你對這個問題有多麼深刻的認識,人始終是一種率性而為的動物,過於刻意和清醒的自省和自我改正註定是短暫及徒勞的努力。不過我們不需要為自身的無能為力而沮喪,世上大部分事情根本就是掌握以外。

既然如此,我亦不再隱藏我對本年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甚至是現今整個美國影壇的失望。以下記錄一些我這幾個月來的觀影經驗和感覺,基本上都是我個人的主觀意見和一廂情願。

最近觀賞的幾套電影基本上都擁有同樣風格-平實﹑自然﹑不做作﹑含蓄﹑劇情簡單及低成本。本來這種電影風格在幾乎任何一個電影節入邊都不難碰到,而且其中有頗大部分作品最後都受到評審觀眾的一致好評。在一個追求多元化的電影節裡面,這應該可算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問題是,當這類電影幾乎霸佔了整個電影節的空間的時候,你不禁會對該個電影節的定位和方向產生懷疑和不滿。

2009年對很多留意世界經濟的人來說是充滿惡夢的一年,不管是經營中小規模生意的商戶還是不幸被解僱的打工一族都為銀行戶口的縮水和未來前途的迷惘而感到不安和憤怒。一向依靠慈善資助和政府撥款的各樣民間藝術更是情況危急,不但要面對觀眾流失的問題,經營成本的減少和投資損失更令日常運作顯得捉襟見肘。他們一方面既要想辦法留住剩餘的觀眾,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如何用最少的資源維持和去年同樣的節目規模和數量。雖然我對他們的處境深表同情,不過不代表我可以對各個藝術團體之間的政治和商業角力﹑內部官僚制度的低效率和肆意對有限資源的錯配及浪費可以視若無睹。我只可以講,假若各個利益派系之間到最後一直未能打破隔膜互相合作的話,就算到他們死亡消失的一天我都只會表示惋惜而不會流下一滴眼淚。

作為一年一度電影界的盛事,國際電影節本身的目的應該是向本地觀眾提供過去一年世界各地最精彩和最有藝術價值的電影作品。可惜因為各種商業原因,我們現時在電影節裡面看到的很多作品都只屬於二三流級別,所謂的World Premiere其實只是為那些根本沒有地方肯提供放映機會的作品提供一個平台。對很多平時沒有時間進電影院的人來說,一年一度的電影節便是了解世界﹑了解電影的唯一一個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每日花幾個小時來回電影院最後換來只是一套可看可不看的電影作品,你可想而知其中那種挫折和無奈。

我之前提到的幾套電影分別是「Wendy and Lucy」﹑「Treeless Mountain」以及去年在伊朗榮獲無數大獎的「About Elly」。這幾套電影本身的題材都極具吸引力,不過因為整個包裝形式的關係,我們看不到太多的張力和電影語言,而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鏡頭更加是少之又少。不能否認的是,這幾部作品有多個地方都帶有傳統電影的人物對抗和不可逆轉性,某些細節的處理亦頗聰明,不過這並不代表以近乎記錄片的直接處理方式是最恰當的拍攝手法。看過不少評論對以上電影在人性刻劃上面讚不絕口,但我感到懷疑的是,作為一個觀看國際電影多年的觀眾,難道還會膚淺天真的相信人性本善?

「About Elly」戲內親朋好友在悲劇面前的互相指責和推卸責任我們完全不應該感到陌生。伊朗文化長久以來的男尊女卑更不是新聞,就算丈夫如何對妻子拳打腳踢亦是正常之事。作為三套作品之中最為含蓄的一部,「Treeless Mountain」幾乎就如一杯清水般平淡無味。與其認為這是導演的苦心經營,我還寧願相信這乃導演功力不足的表現。「Wendy and Lucy」應該是這裡面最為出色的一部,其人物故事的獨特性亦為導演的處理手法添加合理性,在電影藝術上算是我頗為滿意的一套作品,只是我對其刻意針對現今美國觀眾心理的用心還是嗤之以鼻。

今年的電影節才剛開始數天,我希望我到目前看到的並不是現實的全部。但願兩個禮拜後我會對SIFF完全改觀。

God Bless America。

Tuesday, May 5, 2009

陳怡文



因為陳珊妮留意到「超級偶像」這個台灣節目。

因為陳怡文愛上了「超級偶像」這個台灣節目。

從來對這類綜藝節目都提不上興趣,更加不會有想看的衝動。這只因為我沒想到會在電視上看到陳怡文這類人物。

她絕對不是令人驚艷的類型。既沒有出色的外表,也沒有流行偶像的氣質,就連聲線也不能歸納為好的一邊。她的存在對於這個節目來說就像是一個美人臉上的黑刺,無時無刻以最反諷的方式冷視著節目的製作單位和其他參賽者。最奇怪的是,雖然網上有很多抗議聲音,但各方對Kimmi的支持卻不斷增加,替其順利打開晉級之路直至六強。

每個禮拜陳都會用其獨特的聲線、以她認為最好的方式演繹著一首又一首的流行曲。不論是評審指定曲還是自選作品對她來說沒有兩樣,反正到了她手中出來的結果只有一種可能。通常在這種選秀節目,雖然評審口口聲聲說要為參賽者打造個人特色,但其實目的都只是為了倒模一個Susan Boyle或者Kelly Clarkson出來,好為這個苟延殘喘的工業點上一盞孔明燈。「超級偶像」雖然逃不開這個俗套,卻似乎摸到了一部分小眾的口味,收攬了一批可以說是「非主流」的參賽者,與對台節目「星光大道」畫上一條既清晰亦模糊的界線。

Kimmi和「星光大道」裡面魏如昀的出現再一次證明這個世界不存在流行與獨立之分,所有的塵埃只是受眾的心理投射。分清界線表面上可以讓我們認清前路,但穿越一切幻像之後最終只會踏上歧途,反而沒有局外人般瀟灑。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選擇在你自己心中。

好久不見

There is no better time to pick up blogging again after a MBV gig. In fact, I've spent most of the last 12 months not listening to music. I've grown more comfortable with the horrible idea that music is no longer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my life. Influential and inspiring new music sounded dry and tasteless to me, as I became lost amidst piles of work and my new found obsession with photography. For this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My Bloody Valentine again. It's a testament of the far reaching power of their quintessential quality, and the life transforming gift the Irish foursome have bestowed upon this world.

雖然My Bloody Valentine一向被我視為生命中無可取替的第一,但原來我對他們的了解非常有限。我所指的並不是硬性的資料或新聞,也不是他們的作品或最新動向,而是他們音樂裡面無法捉摸、卻又實實在在可以感覺得到的力量和人性。

The name「My Bloody Valentine」has always been an oxymoron to me. Besides a loose reference to a slasher film in the 80's by George Mihalka, it was never obvious to me what the name encapsulates. Listening at a tolerable volume level, MBV's music sounded romantic and vague to my ears. I couldn't find a slight trace of blood in the dreamy whirls of Kevin's ingeniously crafted drones and Bilinda's lovely coos.

This all changed on the night of April 27, 2009.

毫無疑問接近20分鐘的「holocaust section」是一次改變生命的體驗。我終於明白為何經常會從新聞中看到一些所謂的「死亡遊戲」,例如把繩索捆住脖子,然後看看可以停止呼吸多長時間。又或者把手放進火裡燒,以劇痛來測試自己的忍耐程度。

21世紀是一個虛無的年代。

我們每天漫無目的地燃燒著殘餘的青春,只有當接近極限的邊緣我們才會回過頭來,發現自己原來曾經活過。我潛意識裡已經認同了這樣的價值觀,甚至覺得這才是生命的箇中意義。

即使過後可能生活還是照樣地刻板,每天的節目依然是返工放工,但是起碼曾經有那麼一刻你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你或許沒有機會再去一次,甚至你不想再有一次同樣經驗,但你畢竟從那裡回來過。

很高興我又重新感受到寫文章的樂趣。

Sunday, June 8, 2008

再遇Rock Plaza Central

昨晚有幸於十個月內再次和多倫多民謠樂隊Rock Plaza Central相遇,只不過今次地點則改了在充滿文藝色彩的加國名牌藝術學院Emily Carr Institute of Art + Design大會堂之內舉行。



甫一進場便看到是次主辦機構Magnetic North Theatre Festival的大型熒光「招牌」:



和以往演出有點不同的是該晚表演單位只有RPC一個,並沒有任何其他暖場嘉賓。上次樂隊來溫的時候只有四人,這次北美Tour則多了鼓手Blake Howard,為樂隊演出增添不少激情和活力。



演出過程不算太長,十首歌的時間才剛好讓我進入亢奮狀態,無奈樂隊已經開始執拾台上「架生」。雖然當時現場有不少人,但他們大部份都是屬於Magnetic North的工作人員,只顧各自各在交頭接耳,真正為RPC而來的可能不超過五個人。

現今國際油價越升越高,超過一百四十美元一桶的天價直接連累到演出成本的增加,讓本來已經銀根短缺的樂隊更加是捉襟見肘,不得不為半斗米而煩惱。話說昨晚演出之後我買了一張唱片之後便打算離去,誰料主音Chris竟把我拉住,問我有沒有興趣購買他們的T-shirt。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實在不忍開口拒絕,唯有放下二十大元,拿走一件設計十分不俗的Tee。



把新衣穿上之後,我更要求他們「出賣肉體」和我拍一張大合照。

最後推薦兩首收錄在他們2003年第二張大碟《The World Was Hell to Us》裡面的精彩作品:

You Don't Need



Gutterdance

Saturday, May 31, 2008

又一次搬家

偶然會有人問我為何不嘗試作一些專欄的投稿,其實我很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所以一直都只是一笑置之。大家相信亦留意到我已經有兩個多月沒有執筆。這並不是因為我沒有可寫的題材或靈感,然而生活上實在有太多束縛,有時想靜心下來好好地寫一篇文章亦有心無力。在如此外在環境因素下,勉強強迫自己定期更新便沒有任何樂趣可言。

還好,經過這兩個多月的「煎熬」,很高興人生即將進入另一階段,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回顧從多倫多回來後的這接近兩年工作時間裡面,每日辦公室裡要面對的各樣事情讓我成長了不少,也讓我了解到工作經驗的重要性。也許現在的我很難想象自己是怎樣從起點一步一步捱過來,但看到自己終於得到應有的回報便會覺得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

一開始的時候,我對整件事情的概念其實是很模糊的,並沒有預計到可能會遇上的困難和挫折。也許正是這種天真讓我能一直以樂觀態度完成每一個步驟,一個腳印接下一個地走下去,並沒有考慮其他可能性。但是,隨著日子慢慢過去,我對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和很多目標相同或已經達到目標的人對過話,漸漸發現所有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就算花了同樣的汗水,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最後成功的果實。其中我曾經在這裡提過的好書《The Black Swan》更是讓我透徹地看清楚這個世界,至少在心靈上得到釋放,不會再強求要得到什麼。也許世事就是這樣,每當你不再刻意去做任何事的時候,好運便會降臨到你頭上。如果你兩年前跟我說我將來會有機會到全球其中一間最大的精算諮詢公司任職,我只會認為你是在說笑。

還有半個多月便要為新工作搬家。很幸運地,這次的落腳地是美國音樂搖籃西雅圖,相信到時會有不少機會近距離接觸心儀已久的美國樂隊。第一時間要去拜訪的應該便是Math and Physics Club吧,想起都有一點兒興奮。

Friday, March 14, 2008

野孩子



搖滾樂一向給人反叛、墮落和瘋狂的形像,尤以六七十年代的龐克風潮為甚,壞孩子角色層出不窮,留下許多至今依然令人回味無窮的逸事。只不過,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搖滾樂早便從地下走上主流,除了那些依然故作「保守」的非西方國家以外,搖滾樂手已經爛仔變英雄,再也不是當年那些台上台下生活一塌糊涂的頹廢青年。有趣的是,無論時間如何努力地把所有痕跡抹去,總有一班冥頑不靈之士保持著最原始的赤子之心,猶記得搖滾樂中心那處處譏諷社會民生時事、玩世不恭的遊戲人生態度。

要說到現今最瘋癲最狂野的現場樂隊,來自美國亞特蘭大的Garage Rock樂團Black Lips必定榜上有名。且看維基百科對這四子的形容便知一二:「The Black Lips have a reputation for crazy live shows that have included vomiting, urinating, nudity, band members kissing, fireworks, and a chicken」。只可惜的是,我到現時依然無法驗證這句說話的真確性,但從他們在墨西哥Tijuana的一場表演看來,這一切皆非不可能之事。



和他們的現場形象相反,在樂隊去年轉投Vice Records之後發行的第一張商業專輯《Good Bad Not Evil》裡面,我們沒有聽到過量的躁狂和不安,更多的是暢快淋灕的清爽調子和荒誕滑稽的爆笑歌詞。在各種各樣包括Country、Blues、Pop等樂風的包圍下是一個接一個半虛構半反映現實的離奇生活片段,像是調侃2005年颱風橫掃新奧爾良州的《O Katrina!》,不理膚色種族的溝女正傳《Navajo》,回顧黑暗童年的自傳紀錄《Bad Kids》及見神殺神、見佛殺佛的《Veni Vidi Vici》等等皆是讓人笑中有淚的悲喜之作。除此之外,大碟還有如《Cold Hands》、《It Feels Alright》等不少旋律搶耳的主流作品,據Black Lips所言他們亦沒有料到自己會有如此正經的另外一面。

樂隊直到最後還不忘幽默本色,點名多謝一班曾讓他們醉生夢死的「American Chicks」,一於將其不羈的浪子野性貫徹始終。若然你欲感受一下Black Lips的熱情而又嫌時下歌詞沒有味道的話,《Good Bad Not Evil》絕對是夠嗆的一味麻辣火鍋。

Navajo








How Do You Tell A Child That Someone Has Died








Bad Kids






Tuesday, March 11, 2008

Matinée Recordings 巡禮之一



前言

從今篇文章開始,我將不定期陸續介紹美國著名唱片廠牌Matinée Recordings(以下簡稱「Matinée」)旗下的各個音樂單位。這是我首次對某個廠牌特別作出如此綜合分析比較,希望日後還有機會討論其他具有同樣特色的獨立唱片公司。

機緣巧合

我與Matinée的淵源其實不算太深,只有短短三年時間。相信有不少人是和我一樣透過Math and Physics Club第一次認識這個廠牌,亦因此對其旗下多個略有知名度的獨立組合產生興趣。說起唱片廠牌,很多人都以為它們只是履行作為發行商和宣傳者的角色,做任何事情都帶有商業成份。但實際上當中有一部份其實甚有性格,不但在對選擇何種樂隊加盟的事情上有著一套嚴格準則,甚至還可從中窺看出廠牌擁有人在音樂上的喜好和個人處事風格。Matinée便是如此一個有型有格的傳奇廠牌。

關於Matinée的歷史,大家可以從台灣「小白兔唱片」網頁中的廠牌介紹了解一二。從文中可以看出,Matinée是一間完全為Indie Pop而生存的機構,而其單純卻又神聖的使命便是為世上眾多熱愛Indie Pop的樂迷們帶來更多好聽的聲音。在其成立的短短十數年內,我們有機會重溫很多本已絕跡江湖的傳奇作品,再一次可以從唱片中挖掘那曾經霎眼輝煌過的C86之音。儘管廠牌老闆Jimmy Tassos一向行事只憑其個人好惡,但這也正給Matinée蒙上了一層獨一無二的面紗,讓其茁壯發展成為現時英美獨立音樂圈中的一朵奇花。



數學與物理俱樂部

說到Matinée,自然不能不提這幾年為公司賺了不少錢的當紅炸子雞Math and Physics Club(以下簡稱「MAPC」)。作為廠牌旗下第一支也是現時唯一一支流著純正美國血統的樂隊,MAPC當初能得到Jimmy的垂青必然有其過人之處。誠然,他們的作品擁有自Belle and Sebastian和Camera Obscura以來最浪漫動聽的旋律,加上其精緻小巧的配樂和主音Charles Bert滿帶書卷氣的文藝聲線,儼然就是那些蘇格蘭樂團們在美國的分號,即便是遲了接近十年光景。但與前面兩支樂隊和The Smiths等前輩不同的是,MAPC在剛開始的時候並未有真正確立他們的個人風格。雖然無論於旋律、編曲還是演繹上都與Belle and Sebastian的早期作品十分相似,但在其歌詞裡面卻絲毫找不到《If You're FeelingSinister》或《The Queen Is Dead》那受人傳誦的辛辣諷刺和精警,讓大好旋律流於表面,未能在聽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成軍於美國西北部高科技重鎮西雅圖的MAPC甫於2004年出道便成為當地著名非主流音樂電台KEXP熱播的寵兒,很快便吸引了一大批本地樂迷,可謂是得天獨厚。如果嫌他們於2005年推出的處子EP《Weekends Away》太過軟弱無力的話,從緊接著的第二張EP《Movie Ending Romance》中開始見到樂團求變的決心。其中翻唱The Beach Boys經典名作《You're So Good To Me》更反映出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裡可能的創作路向。在2006年十月MAPC正式推出了首張同名大碟,共收錄了十首全新作品,可見他們一心要擺脫之前兩張EP所建立起的形像。這張專輯儘管依然帶有強烈的Belle and Sebastian色彩,但樂隊在曲風上作出了多番大膽嘗試,打造出一張模仿痕跡甚重但卻頗為耐聽的作品。可惜的是唱片的題材仍然離不開少男少女的豆芽情事,註定經受不起歷史的打磨和洗禮,最後只能淪為樂隊創作生涯的一個見證。



Baby I'm Yours

時光飛逝,很快又到了2007年。這一年內MAPC參加了多個大型的音樂表演,樂迷人數直線上升,而之前提過的《Math and Physics Club》大碟亦受到眾樂評家們的一致好評,一切都是那麼順利。可喜的是,樂隊並沒有滿足於這一時的鼎沸人氣,繼續苦心磨煉編曲技巧和尋找創作靈感,終於在距離發行上張專輯剛好一年的時候推出了他們最新EP《Baby I'm Yours》。雖然我認為MAPC還遠未達至他們的創作巔峰,但這張EP的出現證明他們又向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同名主打《Baby I'm Yours》旋律節奏皆極其流暢,James Werle一手流麗結他更盡顯Indie Pop美態,就算用「百聽不厭」來形容亦不為過。而結尾曲《Do You Keep A Diary》更見樂隊放大創作視野,大膽地首次涉足電子領域,以Synth節拍為基調配上他們傳統的悅耳旋律,匠心獨運地製作出一首如此精良的Electro Pop。

不久之前,Matinée在他們的網站上公佈了去年年度最佳作品的評選結果。毫無疑問《Baby I'm Yours》獲得了樂迷們一致的好評,高據該項評選的第一位。雖然未知MAPC在不久的將來有何其他計劃,但作為廠牌的領軍人物相信他們會繼續鞭策自己,在音樂的創作路途上走出一條光明大道。

Baby I'm Yours








Do You Keep A Diary






Saturday, March 8, 2008

極繁主義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簡約主義是很多城市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他們已經厭倦了那些誇張複雜的繁文褥節,寧願停下腳步靜心地享受時間的流逝。正因如此,帶有簡約基調的音樂越來越受到文藝青年們的喜愛。透過那朦朧得像不吃人間煙火的器樂氛圍,我們感受到陣陣神秘感,似乎被帶領往一個更高的靈魂層次。但與此同時,有不少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一切所謂精神上的交流只是故弄玄虛,音樂的基本本質就是那每一個實實在在經由樂手彈奏出來的音符。所以他們堅持觀看現場表演,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真實地接觸到音樂的最原始面貌。

簡約和極繁兩大主義雖然誓不兩立,但並不代表有一方比別的一方優勝。所有事情都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分析或欣賞,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最重要是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來自英國Brighton鎮的四人樂團British Sea Power(以下簡稱「BSP」)便深明此道,打造出《Do You Like Rock Music?》這張今年到目前為止最值得玩味的唱片。這張作品的製作過程頗為艱辛,首先分別在英國和加拿大Montreal等多個地方錄音,然後再在英國和捷克進行混音和最後工序,期間所費金錢和精力相信不亞於任何一隊非主流樂隊。但這一切努力最後證明都是值得,皆因BSP又一次成功地超越了他們之前所設下的高度,繼續遙遙領先於英國同期的其他同類型隊伍。

由於得到前Arcade Fire鼓手Howard Bilerman與傳奇Post-Rock巨匠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的始創人Efrim Menuck的鼎力相助,BSP這次顯得比以前更有野心,處心積慮地把大量不同風格的搖滾元素融合在自家作品之內,體現出之前從未在其作品中見過的大氣和成熟。其實早於上一張專輯《Open Season》裡面,BSP便以長達七分五十二秒的結尾曲《True Adventures》預示他們將來可能發展的創作路向,只是沒有想到《Do You Like Rock Music?》會來得如此徹底及完整。



在該張專輯推出以後,BSP得到的評價是兩極的。大量樂評人都拿BSP與經典樂隊U2作比較,認為他們的Arena Rock作品和U2那些激動人心的大作非常接近,但也有個別作者認為專輯缺乏感情,顯得空洞無物,和傳統搖滾樂精神不相符。的確,極繁主義是該張專輯的中心特質,每一個段落都經過樂隊成員的精心計算,但求能以最少的樂器寫出最宏偉最壯闊的搖滾國歌,而這明顯和早期粗糙的搖滾樂背道而馳。但有一點我們要清楚的是,樂隊這樣做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要名成利就,他們的心態還是和最初的BSP一樣,做自己認為是對的音樂。

《Do You Like Rock Music?》從專輯標題到歌曲內容都頗富爭議性,很多人認為樂隊用上一個如此譁眾取寵的標題是為了突出樂隊的與眾不同,從而製造話題來提高知名度。但我相信這並不是BSP的根本目的。從唱片內頁可以讀到,這是一張專為搖滾樂迷而設的作品。作為世界近代文化史上最有感染力的媒介,搖滾樂影響了近數十年來幾代樂迷的成長,他們之間很多人的生存都是仰賴或圍繞著搖滾樂而進行。對他們來說,搖滾樂代表了他們生活的全部或大部份。正因如此,BSP特意製作出這樣一張最純粹、最真實、最直達人心的著作。

作為一個樂迷,你有權選擇自己的音樂道路。對於那些已經中毒太深無藥可救的搖滾病者來說,《Do You Like Rock Music?》或許可以舒緩一下他們長久以來被疏忽照顧的痛楚。但與此同時,這亦可能是那些初次接觸搖滾樂的人沉淪的開始。

Friday, March 7, 2008

回歸.成長

聽音樂除了是一種娛樂∕享受以外,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天生的好奇心促使我們不斷地尋找新聲音,而每一次的收穫都是經驗的積累。所以我從不認為有必要為買錯一張唱片而後悔,這並不是浪費,只是交學費而已。每聽一張唱片我們的人生便多一頁,在對音樂的理解上亦更進一步,為迎接下一張唱片作更好的準備。雖然我從來不相信「有教無類」,認為這只是老師們為了多收學生賺多一點學費的花言巧語,但無論你對音樂的領悟力強與否,只要多聽多思考,總會得出自己對音樂的一番感受,而這亦是我認為所有藝術媒體的最終目的。

回顧這幾年來我的音樂成長腳步,從最初的Alternative Rock、Grunge、Punk Pop到接著的英搖、電子、Trip Hop,然後再到Shoegaze、Post-Rock、Math Rock、Indie Pop、Garage Rock、Sadcore、Psych-Rock...等等,每一次的發現都曾令我欣喜不已。或許我是一個喜歡嘗鮮的人,這幾年來我一直沒有滿足於現狀,無時無刻都在貪婪地覓尋更多我還未涉及的領域。有作者曾經講過人生裡面最精彩的永遠是你還未發掘的部份,也許音樂亦是如此。

其實這麼多年來有一樣東西始終沒有變,那便是我對一首作品好與否的判定標準。我不是一個專業音樂人,所以我永遠不會以技術來衡量一首作品的高低好壞。對我來說,原作者的創意和用心才是音樂背後最重要的力量。音樂和所有其他藝術作品一樣代表了作曲∕詞人的內心思想世界,音符和樂器只是載體,通過空氣把信息帶到聽眾的腦裡面。無論技術上表現如何,只要出發點是為了音樂,世上總會有人懂得欣賞。當然,這並不代表我能理解和喜歡上每一首作品。因為就像人與人相處一樣,除了見面的緣份之外還要講性格上的配合,一個文靜溫柔的人實在很難想像會喜歡上狂暴偏激的Heavy Metal。而我們有否準確地捉摸到創作人的用意也是另外一個無法預測的變數。

之前曾經有好一段日子只聽Post-Rock,因為這本來是一個非常深奧和充滿無窮變化的樂風。可惜當它慢慢演變成潮流之後,很多樂隊開始覺得創作這類環境音樂是很有型的一件事。於是他們絞盡腦汁,嘗試寫出最優美動聽的旋律和最虛無飄渺的編曲,又或者是將多首前人作品左拼右湊,以圖魚目混珠。來到二十一世紀,你已經很難判定那些Post-Rock是有意識及內涵的精彩作品,而那些只是抱著為做音樂而做音樂的渾噩心態。Post-Rock的真正神髓是其所代表那突破傳統、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而不是人做我又做,只顧追求表面的淺薄。

大部份現存音樂都曾經有過一段輝煌日子,而在其已成明日黃花的今天我更珍惜的是停留在昨日的餘音。縱使外面有多少打著復古旗幟的新隊伍,但又有幾個保持了昔日最初的創作精神及情懷?歷史上很多珍貴的音樂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因此我們要更珍惜當下,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浪費了這麼多聽好音樂的機會。

Monday, March 3, 2008

獨立有理



據聞冰島歌手Bjork昨日於上海舉行的演唱會結束期間聲援西藏獨立,引起大班內地愛國同胞齊聲討伐。好一個碧玉,果然有音樂人應具的風骨,無懼在這麼多人面前講出應說的話。

我支持西藏獨立由來已久。不僅是西藏,只要台灣人民全體投票通過的話,我們也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阻止大陸政府無理侵佔他人土地。可能聽搖滾的人都是無政府主義者。我們一向喜歡獨來獨往,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最憎恨受到別人的阻撓。我們討厭大企業經常欺壓無力反抗的社會低下層,更反對政府侵犯別人應有的權利。只因如此我們才會對鐘亦天被香港警察非法扣留一事感到義憤填胸。既然如此,為什麼那些中國網民一方面反抗日本在軍事和文化上的侵襲,但另一方面又多次想強佔別人地方,破壞該處平靜?難道他們所讀的聖賢之書都是屎片?

出名橫蠻無理的中國網民一定會認為我不愛國,但一個國家究竟是誰人擁有?中國不是共產黨的私人玩具,西藏也不是北京的殖民地,為何西藏人不能對粗暴的中共政府說不?那班早被獨裁政府洗腦的網民們現在只懂得開口閉口說愛國,卻不知究竟愛的是什麼國,為什麼要愛國。

前一陣子加拿大Quebec省也在鬧獨立,不過最後因為全民投票不通過而沒有達成。對此我沒有什麼意見,不過假若他們覺得在宣佈獨立之後還可以繼續在加拿大政府身上拿到好處,那就實在太異想天開了。世上那有這麼便宜的事。

Sunday, March 2, 2008

不要把我們當傻子

昨日從電視新聞裡看到了一個很令人不安的本國消息(完整文字可見這裡)。這段新聞大致上是說加拿大政府有意立法將一向給予本國電影工作者的稅務優惠及資金贊助的條件縮窄,好讓那一撮慣常拍攝一些含有「暴力」和「色情」元素電影的本土導演得不到任何協助。雖然政府並沒有點名道姓,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今次矛頭直指本國現時最出色的影壇雙雄——Atom Egoyan和David Cronenberg身上。

自從我真正投入到電影世界開始,我已對這兩名導演極為仰慕。出生於埃及的Egoyan早已被我視為荷里活內的唯一電影詩人,其於1997年推出的顛峰之作《The Sweet Hereafter》簡直就是視覺中的極致,即使將他與俄羅斯名導塔可夫斯基相比亦毫不過份。至於Cronenberg,他的作品之中所體現出的獨特暴力美學和對社會的尖銳批判早已是聲名遠播,和奧地利裔導演Michael Haneke兩人就有如瑜亮,以令人不敢直視的無聲暴力冷眼這個充滿不公和墮落的世界。

直接把現實生活搬上畫面是討論問題的最方便手法。假如一個人從未見過被燻黑了的肺,你很難向他解析吸煙對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暴力和色情亦是同樣道理。其實我們已經有電影分級制度,基本上有限度地防止了未夠年齡的觀眾入場的可能性。若要把這些電影作品一刀切,那無疑跟斬腳趾避沙蟲沒有分別。現時的電影制度的確有漏洞,我更不排除有電影工作者趁此機會濫用納稅人的金錢,但作為一位成年觀眾,自行挑選心中喜愛電影是最基本的公民權利,沒有一個人可以將其奪去。若果說因為這些電影有可能會對社會帶來不良影響而必須禁止其出版的話,那我們是否應該將所有八卦雜誌入膠袋,禁止所有偶像藝人歌手出現在螢幕前面?因為我絕對有理由相信他(它)們的存在對下一代青少年造成了無法補救的永久性傷害,特別是小奧口中那堆腦殘粉絲。另外還有那些鋪天蓋地的宗教主義,難道政府要讓我們全部歸順於基督,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上那虛無飄渺的天堂?

整件事最大的問題是究竟應該由誰人去設定這條分界線。美國的電影分級評定MPAA已被人多次質疑其評審的的客觀和公正性,經常為了一些很小的事把一部電影粗暴地列為R級。(在美國,限制級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很多主要發行公司都會拒絕為這類片作發行。)在太平洋的彼岸香港同樣有一個已經和荒謬劃上等號的「淫審處」,其以點數作分級的標準更成為了大家長期的笑料。赤身露體不代表不雅,拳頭槍支也不代表血腥,電影作為一門極其博大精深的藝術,怎能用幾個數字或固定準則去衡量其內容是否正確?不是我鄙視那班政客,但終日和齷齪金錢與政治打交道的官僚們又有多少個真正了解電影?他們除了懂得趨炎附勢及人云亦云之外還會做什麼?

儘管政府最後狡辯說就算電影製作人得不到政府的資助還是可以繼續尋求私人機構的投資,但政府的態度往往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形象和標準。假若這些電影得不到政府的實質支持,又有多少人會不顧虧損金錢的風險堅持開拍電影?政府在處理上的明顯不公代表了道德天平已經出現了傾移。加拿大一向以開放及自由聞名於世,無論是在同性戀、大麻、刑事法律等方面均有非常寬鬆的對待,但今次事件似乎示警著我們的言論自由有逐步縮小的危機。雖然暫時該法案還未正式通過,但從近來執政保守黨的得勢來看,反對力量相信少之又少。下一波危及的不知又會否輪到音樂?或許所有那些帶有「不良」歌詞的音樂都不應該出現在這個世上。

Saturday, March 1, 2008

環美列車遊



俗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知此話應用到音樂上面是否也成立,但今天我很想邀請大家共我作一次環美長途列車旅行。

很多朋友放假的時候都喜歡參加那些太平洋五日四夜郵輪之旅,但其實已漸漸被人遺忘的交通工具——火車亦是一個十分不錯的另類旅行選擇。現在的長途列車車上設備齊全,吃喝玩樂樣樣俱全,我的老闆便在剛過去的聖誕新年假期遊覽了整個洛磯山脈。這次我們的行程由美國東北部開始,向西出發。

可能是由於長週末假期的關係,車站裡的人流十分之多,進進出出如過江之鯽,看得我眼花繚亂。提著輕便的行李,我們有禮貌地排隊進入車廂坐下,滿懷希望地展開今次的旅程。隨著引擎轟隆轟隆的啟動,列車慢慢地離開了車站,身邊的風景漸漸消失於眼前。



列車開動不久便駛上了州際特快專線,向紐約州進發。望著窗外的怡人風景,我的心情馬上變得開朗不少,之前工作上遇到的問題和壓力都暫時拋諸腦後,盡情地享受著這輕鬆愉快的一刻。正在此時,列車駛進了一個山溪,橋下的溪水緩慢地流向下游,發出極細微嘩啦嘩啦的聲音,和列車輪子的滾動聲相映成趣。我凝望著遠處一望無際的森林,不知不覺的進入了夢鄉。

一覺醒來已是晚飯時刻,出面的天色亦暗了下來,只能隱約看見幾顆星星襯托著那圓圓的明月。我一邊吃著車票價錢裡已經包含的免費晚餐,一邊細聽著車外不時傳來的小動物叫聲和正在覓食的野狼腳步聲。雖然什麼風景都看不見,但我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種恬靜。就這樣在列車上過了第一天。



第二天起床的時候太陽已經高掛,晴朗的天空飄著幾朵白雲,實在是難得的好天氣。耳邊傳來了各種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聲,我伸了一個懶腰,大口大口地呼吸著格外清爽的空氣。窗外綠油油的田野和稀疏的民房仿似一幅天然的油畫,頓時令人覺得心曠神怡。原來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名為Poughkeepsie的小鎮。該鎮建於1799年,現時人口不足三萬,可以說是紐約北方鐵路的樞紐之一。只要一過了這個地方我們便會抵達著名的Magnolia Cut-Off。

Magnolia Cut-Off位於西維珍尼亞州,屬美國的中部地區,至今仍有很多遊客特意來到這裡觀看每日經過的列車。市郊山林密佈,頗有一股壯闊氣勢,似乎在告訴經過的人們近百年來該市曾經歷過的那一段難忘歲月。我獨自在車廂內翻著隨車附送的一本本旅游小冊子,極盡寫意悠閑。Alphabet Route是列車回經途上的最後一段路,由聖路易斯州開始向東一直延伸至波士頓。一路上風景優雅脫俗,既帶有些許神秘感卻又不時透露出點點滄桑,就像是這一整個列車旅程的縮影......



如果你有耐性讀到這裡的話,一定會對我之前的整個描述感到困惑不解。沒錯,就連我自己從前也沒有想過世上竟有一種音樂會有讓人置身於列車之中的感覺,直到我遇上了Chessie這支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的二人電子∕搖滾組合。他們的作品普遍被樂評人們稱為「鐵路音樂」,皆因作品內所有的樂器音色運用和編曲排列都和火車行進時發出的聲音有關。其中例子有《Take The Lark》裡面模仿引擎聲的重低音效果和《Long Bridge》入邊類似列車輪子滾動聲的鼓機節拍,還有出現在《High Line》的雀鳥叫聲和《Hoosac》之中那近乎從山洞裡面傳出的回音等等。之前整篇「遊記」皆是我聽完他們最新專輯《Manifest》之後的個人理解以及聯想。



對於不了解該作品內容的聽眾來說,《Manifest》是一張頗為重複和沉悶的專輯。但其實只要花多一些時間做點功課,搜尋一下樂隊的背景和創作理念,實在不難體會Chessie音樂內蘊藏的深度和創意。可惜的是,就因為大部份人(包括曾經的我)都缺乏向前多走這一步的動力,只能眼白白地就這樣與其不留痕跡的擦身而過。

下載一:http://sharebee.com/9c2c00fc
下載二:http://sharebee.com/bd9035f0

Thursday, February 28, 2008

從《我哋大家》到港式歌詞之(無)個性

籍著林海峰推出其第七張個人大碟《我哋大家》這個機會,也許是時候再審視一下香港流行曲的現況。和他之前的個人作品一樣,《我哋大家》是一碟頗為精緻的雜錦炒飯,色香味皆不錯。雖然材料不太新鮮,連《踎低噴飯》這種過期的隔夜菜都拿來一齊炒埋一份,但在要求不高的茶餐廳環境裡,足以捧出來宴客有餘。

炒飯的最大特點是有乜炒乜,只要身邊有可用的材料都可以炒成一碟。所以林海峰並不太計較他的作品曲調出自何人之手,最緊要方便就手。誠然,要能炒出一碟好的炒飯亦非易事。廚師本身要有相當技術,懂得如何將各種食材靈活運用,炮製出一碟不但不難吃,還要少油低脂肪符合現代人健康原則的菜色。

自從軟硬時代開始林海峰便善於創作(或找人創作)模仿歌曲,這次更打正旗鼓以同名曲《我哋大家》來諷刺香港政府那首愚民的《始終有你》。這類模仿歌曲取材容易,又能夠迅速深入民心,一向都是我最欣賞林海峰唱片的地方。上張大碟《三字頭》入邊亦有一首同類型的《流行曲》,當時亦輕易得到普羅大眾的認同。

共鳴

香港人聽歌一向最注重共鳴,那些苦情失戀背叛出賣廉價眼淚煽弄溫情的詞作就最受到聽眾的追捧熱愛,好像終於找到一個人和他們有共同感受一般。但究竟一首歌曲是為誰人而作?綜觀外國樂壇,縱不論那些非主流獨立組合,就算是主流樂隊∕唱作人如Elliott Smith、Radiohead、Bob Dylan等都曾經寫下無數包含個人生活感受片段和嘲諷社會時事的深刻歌詞,令人對他們的作品留下畢生難忘的印象。然而,若我們將目光放回到中文歌,特別是港式流行曲身上時,便會發現歷史遺留下來的精彩詞作實在屈指可數,而且剩下來不多的佳作裡邊絕大部份都是反映過去某個時代的生態而與作者本人無甚切身關係。

達明一派八十年代的作品《禁色》之所以會成為永恆經典,除了因為歌曲本身水準非常高之外,或多或少還因為歌詞中談及的內容極有可能是黃耀明自己的心底話。我個人認為,歌曲主題是一首流行曲最終能否成為傳世之作的關鍵,而這個主題必須要和作者本人心態一致。就算歌詞內容說得如何偉大以及冠冕堂皇,假若表演者缺乏發自內心的認同,歌曲最後只會成為空殼,淪落成表演者個人的一個宣傳工具。幾年前不知誰人評選了歷史上一百首經典中文歌曲,裡面列出的幾乎無一不是曲詞皆精的作品,大部份更把表演者的內心世界剖露於人前,可見個人生活在歌詞裡面的重要性。

形象

雖然林海峰的詞作得到大部份香港人的讚賞,但其中部份作品似乎別有企圖,頗有博取大眾盲目認同的嫌疑。作為一個著名唱片騎師、藝人、歌手及潮流代言人,林海峰與普通打工仔相隔了超過半個世界,但他卻多次在歌詞中打扮成辦公室人仕,受盡老闆和上司的無理折磨,每晚加班至半夜三更。但事實情況很可能是有權有勢的他自己扮演著這欺壓者的角色。

除此之外林亦在每個可能的場合將他與彭羚之間的卿卿我我擺上台。雖然很多時略嫌過火,但這起碼符合其一向在人前的形象,讓聽眾非常受落。或許是因為看得太多其他棟篤笑等演出,當林海峰唱起情歌的時候顯得特別溫馨動人。他的重要生財工具——聲線一向帶有一種獨特的溫柔味,絕對是其多年做電台節目主持之功。今次大碟入面最後一首壓軸新歌《粒粒》便是示範之作,無論從旋律到歌詞都是冧死人唔使本,更突顯其作為一個好老公的公眾形象。

總結

這幾十年來的中文流行曲大部份歌詞都假他人之手,這亦是為何這些作品缺乏個性的主因。粵語比起其他語言更難填入歌詞乃人所共知的事實,所以很多人覺得要那些本已不知為什麼忙過不停的「歌手」們兼顧填詞實在是強人所難。但對於把音樂看成為一種溝通藝術媒介的音樂人來說,我手寫我心是最基本的要求。不過現在的歌星都把喜歡唱歌當作是出唱片的理由,把電視電臺當做是他們的私家K房,肆意地強迫人「欣賞」他們的作品。

其實這幾年偶然都會有一些十分成功的作品,新晉詞人周博賢便是筆者非常欣賞的一位音樂人。雖然他沒有親自演繹自己的作品,但很多時包辦詞曲的他的確將作品深層的味道通過謝安琪等優秀歌手表現出來。但願音樂事業剛起步的他可以堅持下去,為這個瀕死的香港樂壇貢獻最後一點力。

下載:http://www.sendspace.com/file/x1crwx

Wednesday, February 27, 2008

娛圈主題曲

今天一直不停地聽著同一首歌。

歌名叫《The Golden Egg》,收錄在美國波特蘭二人樂隊Quasi的第三張大碟《Field Studies》裡面。我能和這張已出版了將近九年的唱片莫明其妙地遇上,不知算不算得上是緣份。

上個星期五下午,我在去看The Mountain Goats演出的路上途經市中心一間小型唱片店。眼見時間尚早,於是便入內流連一番。當時店內剛好便正播著這張唱片的最後一首歌。更吊詭的是,這家店根本沒有這張唱片的存貨。它只是年輕店員從家裡帶來的私貨。

我當下就被那動聽流暢的旋律深深吸引住。雖然手裡似乎是在翻看著店內的陳列品,但心裡根本就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漂浮在空氣裡的音符。當從店員口中得知這張唱片已有多年歷史,心中馬上涼了一截,實在很怕沒有機會將其購回。幸好,Quasi原來亦頗有名聲,全部唱片都不難從各網上商店裡尋覓得到。

我們現在來看看《The Golden Egg》的歌詞:

「Shoot yourself in the leg
& the goose lays the golden egg.
I had that golden egg before,
But it disappeared as I limped out the door.

Never reveal what you know
That the whole thing is just for show:
A cardboard world with painted skies,
Because we all must agree to believe in the lies.

Bring yourself down to your knees
& they'll give you the golden keys.
The keys will open any lock
To an empty room or a Chinese box.

I can forget how I feel
& pretend that it's all for real.
The pot won't call the kettle black
& I don't even feel the knife in my back.

& when we go off to our bed,
After struggling for our bread,
A pleasant dream may stand instead
Of the clamor & noise that goes on in your head.

So carry on like before
& don't listen to me any more.
Don't believe a word I sing
Because it's only a song & it don't mean a thing.」

如果娛樂圈有一首主題曲,那我認為一定是這首。

向來娛樂圈都被視為會下金蛋的鵝。任何人只要沾上丁點名氣,完全和工作量不成比例的機會和財富馬上滾滾而來。當然,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這種幸運兒,但這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然而,即便你已經嘗到了第一個金蛋,要想吃到第二個、第三個還是要付出某些代價:「Shoot yourself in the leg」。沒有人可以在娛樂圈這個大染缸裡獨善其身,要想成功必定要犧牲一些理想。身邊的經理人和所屬公司就像是監牢裡的獄卒,先把你打成瘸子好讓你終身都不能飛出鳥籠,註定要每天捧著飯缽來盛載那些金蛋。

除了失去行動能力之外,你還要戴上一個小丑面具,學會講大話的技巧——「Never reveal what you know」。就算你被人拍下淫照,你也要死口不認,因為一但說了「Yes」你便今世都不能再嘗到金蛋的美味。所以你要繼續做好這齣戲,盡力去保留你那近乎童話式的形象,不要捅破那像氣球般越漲越大的謊話。當你真正做到絕對服從的時候,你也許會發現你已經完全不再是自己,一直在追逐的目標竟然變得那麼的不實在,所有榮耀都只不過一層包一層的空殼。

也許要改變這一切便只有在剩下來的時間做回自己。但你已經不能回頭,就像潑出去的水永遠也收不回一樣,轉過頭來便是一條自我毀滅的路。你感到無奈以及恐慌,開始在夜裡夢迴的時候幻想著那如神仙般的生活。你人格逐漸分裂開兩半,使勁地讓自己相信那日子是多麼美好。或者只有這樣你到明天醒來的時候才能夠又戴上面具,繼續娛樂大家。

歌曲下載:http://www.badongo.com/file/8018606

Saturday, February 23, 2008

A Night with the Mountain Goats

上個月尾筆者曾撰文為一月份出版的唱片作一個簡短的總結,其中提到今年年初唱片水準之高為近年罕見,不管是樂壇新貴還是經典名團都紛紛作出重大突破,以無比的創作力為本年音樂圈帶來陣陣衝擊。如果一月份的爭鬥令人難以取捨的話,二月份推出的唱片便顯得優劣立見。不但整體精彩作品的數量略有下降,The Mountain Goats新作《Heretic Pride》更以無人可敵之勢穩佔本月最佳唱片之列。

成軍歷史



自從一九九一年成軍以來,以John Darnielle為首的搖滾民謠樂隊The Mountain Goats便以多產著稱,其中十六年間合共發行超過十五張唱片的紀錄相信會令不少樂隊汗顏。早期的Darnielle基本上以Lo-fi的home recordings為主,唱片的對象亦主要為身邊的親友或相識,委實談不上有何過人之處,但亦正好成為日後大展身手的試劍石。

二○○二年轉投傳奇廠牌4AD可說是Darnielle音樂生涯的最大轉折點。這一年,The Mountain Goats一共發行了《All Hail West Texas》和《Tallahassee》兩張唱片,終於得到廣大樂評人的注意及一致好評,正式開始了Darnielle其後一帆風順的音樂事業。

The Mountain Goats的作品一向給人的感覺是頗為低調,歌詞大多帶有強烈的個人生活色彩,對於不在當地生活的樂迷來說可能會有一點疏離,不是那麼容易愛上。但二○○八年似乎是特別的一年,隨著Chan Marshall終於不再發台瘟,重新尋回往日的自信,Darnielle的音樂題材亦逐漸改以他人為主角,再配合上愈發搖滾化的演奏風格,相信會為他帶來一大批新樂迷,從而將其成就推上下一個高峰。

啟蒙導師



我對The Mountain Goats的認識始於二○○五年。當年一張《The Sunset Tree》讓我發掘到民謠音樂的無窮魅力,進一步橫向地擴闊了我的音樂視野,而最後我亦視這張專輯為當年的最佳作品之一。可惜的是,接下來○六年的專輯《Get Lonely》結果頗令人失望,除了在風格上原地踏步之外,歌曲質數亦大為倒退,差點讓我以為The Mountain Goats已經錯過了其創作生涯的最高點。不過這一切多餘的擔心都已被《Heretic Pride》徹底粉碎。

《Heretic Pride》



相信很多樂迷聽完這張新專輯之後都會有些許詫異,皆因跟前作相比,《Heretic Pride》明顯地散發出更為濃厚的陽光氣息,不但在旋律上變得較為流暢,編曲上亦增加了電結他和鼓的比重。當然,The Mountain Goats以往由Erik Friedlander所拉奏的大提琴聲依然在該專輯佔了重要的一席位,但對整體風格的貢獻就相對地降低了不少,不再有那些扣人心弦的旋律和片段。

歌曲方面,《Lovecraft In Brooklyn》無疑是整張專輯裡面最容易令人高潮的一首作品。Garage Rock式曲風襯托著Darnielle一手凌厲的電結他,快速而精準的鼓擊像閃電般落下,伴隨著血液在聽眾體內急劇流動翻滾。這種聽覺神經上的緊張刺激可說是完全顛覆了樂隊在眾人心目中的內斂形象,但於我來說卻是非常正面的轉變。過往每張The Goats專輯都總有幾首旋律易記易唱、歌詞感人肺腑的精彩之作,今張專輯裡面同名歌曲《Heretic Pride》正是這樣的一首優秀作品。不信請看歌詞:

「I want to cry out but I don't scream and I don't shout
And I feel so proud to be alive
And I feel so proud to when the reckoning arrives」

每當到了這段chorus我都忍不住一同跟著旋律合唱。儘管歌曲內容頗為暴力血腥,但故事主角那種在臨死之前仍對生命的熱愛和自豪感足以讓每一位聽眾動容。《San Bernardino》亦是筆者極為喜愛的一首作品。雖然歌曲所述的故事十分平凡,但一個如此溫馨的小家庭卻正是很多人窮一生依然遍尋不著的理想歸宿。

現場表演



在今晚之前我從未看過The Mountain Goats的現場演出,心裡一直以為John Darnielle是一個頗為內向、滿腦子裝滿了一大堆理想的大胖子,料不到在我面前出現的竟然是一個身穿筆挺黑色西裝,類似投資銀行經理般衣著入時的中年人。其身邊的低音結他手Peter Hughes更為誇張,竟然連領帶都打上,仿似是要去見客一樣。由於這種打扮通常只會在Dance Punk或New Wave樂隊身上出現,我開始懷疑我有否去錯地方。

地方當然沒有錯,面前站著的樂隊亦的確是The Mountain Goats。Darnielle看來是一個健談、樂觀的樂手,雖然時不時會對著麥克風發一下牢騷,但可見其平時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全晚給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客席鼓手Jon Wurster。Jon有著一份impressive的履歷,曾為Ryan Adams、R.E.M.、Guided by Voices等經典樂隊擔任鼓手,雖然他自己的樂隊Superchunk一直未能打響名氣。鼓擊在The Mountain Goats作品裡面從來不是主角,但這一晚Wurster卻搶了Darnielle大部份的風頭。其多次狠辣迅猛的鼓技直教我看的目瞪口呆,仿彿時間就在空氣中凝固了一樣。不可否認的是,為了配合現場只有三位樂手的關係,很多作品都被重新編排以重搖滾風格為主,這樣就剛好給了Wurster一個難得的發揮機會。



這晚只能容納六百人的演出場地密密麻麻地擠滿了觀眾,看得出來很多都是追隨樂隊多年的忠實樂迷。The Goats亦非常識做,演唱了多首舊專輯的名曲,就像是《This Year》、《Dance Music》等。為了禰補大提琴的缺陣,Darnielle更想出利用結他Feedback來代替琴音的方法,但在效果上對於聽慣了原來版本的我來說則顯得有點奇怪和突兀。

無可否認The Mountain Goats是一支才華橫溢的隊伍,難得的是他們在保持極高產量的同時還能不斷超越自己,這對同樣不斷追求新鮮感的我來說實在是最好的禮物。現在我已把目光放在下一場的British Sea Power身上,希望他們不會被The Goats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