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郎的樂源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Friday, March 14, 2008

野孩子



搖滾樂一向給人反叛、墮落和瘋狂的形像,尤以六七十年代的龐克風潮為甚,壞孩子角色層出不窮,留下許多至今依然令人回味無窮的逸事。只不過,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搖滾樂早便從地下走上主流,除了那些依然故作「保守」的非西方國家以外,搖滾樂手已經爛仔變英雄,再也不是當年那些台上台下生活一塌糊涂的頹廢青年。有趣的是,無論時間如何努力地把所有痕跡抹去,總有一班冥頑不靈之士保持著最原始的赤子之心,猶記得搖滾樂中心那處處譏諷社會民生時事、玩世不恭的遊戲人生態度。

要說到現今最瘋癲最狂野的現場樂隊,來自美國亞特蘭大的Garage Rock樂團Black Lips必定榜上有名。且看維基百科對這四子的形容便知一二:「The Black Lips have a reputation for crazy live shows that have included vomiting, urinating, nudity, band members kissing, fireworks, and a chicken」。只可惜的是,我到現時依然無法驗證這句說話的真確性,但從他們在墨西哥Tijuana的一場表演看來,這一切皆非不可能之事。



和他們的現場形象相反,在樂隊去年轉投Vice Records之後發行的第一張商業專輯《Good Bad Not Evil》裡面,我們沒有聽到過量的躁狂和不安,更多的是暢快淋灕的清爽調子和荒誕滑稽的爆笑歌詞。在各種各樣包括Country、Blues、Pop等樂風的包圍下是一個接一個半虛構半反映現實的離奇生活片段,像是調侃2005年颱風橫掃新奧爾良州的《O Katrina!》,不理膚色種族的溝女正傳《Navajo》,回顧黑暗童年的自傳紀錄《Bad Kids》及見神殺神、見佛殺佛的《Veni Vidi Vici》等等皆是讓人笑中有淚的悲喜之作。除此之外,大碟還有如《Cold Hands》、《It Feels Alright》等不少旋律搶耳的主流作品,據Black Lips所言他們亦沒有料到自己會有如此正經的另外一面。

樂隊直到最後還不忘幽默本色,點名多謝一班曾讓他們醉生夢死的「American Chicks」,一於將其不羈的浪子野性貫徹始終。若然你欲感受一下Black Lips的熱情而又嫌時下歌詞沒有味道的話,《Good Bad Not Evil》絕對是夠嗆的一味麻辣火鍋。

Navajo








How Do You Tell A Child That Someone Has Died








Bad Kids






Tuesday, March 11, 2008

Matinée Recordings 巡禮之一



前言

從今篇文章開始,我將不定期陸續介紹美國著名唱片廠牌Matinée Recordings(以下簡稱「Matinée」)旗下的各個音樂單位。這是我首次對某個廠牌特別作出如此綜合分析比較,希望日後還有機會討論其他具有同樣特色的獨立唱片公司。

機緣巧合

我與Matinée的淵源其實不算太深,只有短短三年時間。相信有不少人是和我一樣透過Math and Physics Club第一次認識這個廠牌,亦因此對其旗下多個略有知名度的獨立組合產生興趣。說起唱片廠牌,很多人都以為它們只是履行作為發行商和宣傳者的角色,做任何事情都帶有商業成份。但實際上當中有一部份其實甚有性格,不但在對選擇何種樂隊加盟的事情上有著一套嚴格準則,甚至還可從中窺看出廠牌擁有人在音樂上的喜好和個人處事風格。Matinée便是如此一個有型有格的傳奇廠牌。

關於Matinée的歷史,大家可以從台灣「小白兔唱片」網頁中的廠牌介紹了解一二。從文中可以看出,Matinée是一間完全為Indie Pop而生存的機構,而其單純卻又神聖的使命便是為世上眾多熱愛Indie Pop的樂迷們帶來更多好聽的聲音。在其成立的短短十數年內,我們有機會重溫很多本已絕跡江湖的傳奇作品,再一次可以從唱片中挖掘那曾經霎眼輝煌過的C86之音。儘管廠牌老闆Jimmy Tassos一向行事只憑其個人好惡,但這也正給Matinée蒙上了一層獨一無二的面紗,讓其茁壯發展成為現時英美獨立音樂圈中的一朵奇花。



數學與物理俱樂部

說到Matinée,自然不能不提這幾年為公司賺了不少錢的當紅炸子雞Math and Physics Club(以下簡稱「MAPC」)。作為廠牌旗下第一支也是現時唯一一支流著純正美國血統的樂隊,MAPC當初能得到Jimmy的垂青必然有其過人之處。誠然,他們的作品擁有自Belle and Sebastian和Camera Obscura以來最浪漫動聽的旋律,加上其精緻小巧的配樂和主音Charles Bert滿帶書卷氣的文藝聲線,儼然就是那些蘇格蘭樂團們在美國的分號,即便是遲了接近十年光景。但與前面兩支樂隊和The Smiths等前輩不同的是,MAPC在剛開始的時候並未有真正確立他們的個人風格。雖然無論於旋律、編曲還是演繹上都與Belle and Sebastian的早期作品十分相似,但在其歌詞裡面卻絲毫找不到《If You're FeelingSinister》或《The Queen Is Dead》那受人傳誦的辛辣諷刺和精警,讓大好旋律流於表面,未能在聽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成軍於美國西北部高科技重鎮西雅圖的MAPC甫於2004年出道便成為當地著名非主流音樂電台KEXP熱播的寵兒,很快便吸引了一大批本地樂迷,可謂是得天獨厚。如果嫌他們於2005年推出的處子EP《Weekends Away》太過軟弱無力的話,從緊接著的第二張EP《Movie Ending Romance》中開始見到樂團求變的決心。其中翻唱The Beach Boys經典名作《You're So Good To Me》更反映出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裡可能的創作路向。在2006年十月MAPC正式推出了首張同名大碟,共收錄了十首全新作品,可見他們一心要擺脫之前兩張EP所建立起的形像。這張專輯儘管依然帶有強烈的Belle and Sebastian色彩,但樂隊在曲風上作出了多番大膽嘗試,打造出一張模仿痕跡甚重但卻頗為耐聽的作品。可惜的是唱片的題材仍然離不開少男少女的豆芽情事,註定經受不起歷史的打磨和洗禮,最後只能淪為樂隊創作生涯的一個見證。



Baby I'm Yours

時光飛逝,很快又到了2007年。這一年內MAPC參加了多個大型的音樂表演,樂迷人數直線上升,而之前提過的《Math and Physics Club》大碟亦受到眾樂評家們的一致好評,一切都是那麼順利。可喜的是,樂隊並沒有滿足於這一時的鼎沸人氣,繼續苦心磨煉編曲技巧和尋找創作靈感,終於在距離發行上張專輯剛好一年的時候推出了他們最新EP《Baby I'm Yours》。雖然我認為MAPC還遠未達至他們的創作巔峰,但這張EP的出現證明他們又向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同名主打《Baby I'm Yours》旋律節奏皆極其流暢,James Werle一手流麗結他更盡顯Indie Pop美態,就算用「百聽不厭」來形容亦不為過。而結尾曲《Do You Keep A Diary》更見樂隊放大創作視野,大膽地首次涉足電子領域,以Synth節拍為基調配上他們傳統的悅耳旋律,匠心獨運地製作出一首如此精良的Electro Pop。

不久之前,Matinée在他們的網站上公佈了去年年度最佳作品的評選結果。毫無疑問《Baby I'm Yours》獲得了樂迷們一致的好評,高據該項評選的第一位。雖然未知MAPC在不久的將來有何其他計劃,但作為廠牌的領軍人物相信他們會繼續鞭策自己,在音樂的創作路途上走出一條光明大道。

Baby I'm Yours








Do You Keep A Diary






Saturday, March 8, 2008

極繁主義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簡約主義是很多城市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他們已經厭倦了那些誇張複雜的繁文褥節,寧願停下腳步靜心地享受時間的流逝。正因如此,帶有簡約基調的音樂越來越受到文藝青年們的喜愛。透過那朦朧得像不吃人間煙火的器樂氛圍,我們感受到陣陣神秘感,似乎被帶領往一個更高的靈魂層次。但與此同時,有不少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一切所謂精神上的交流只是故弄玄虛,音樂的基本本質就是那每一個實實在在經由樂手彈奏出來的音符。所以他們堅持觀看現場表演,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真實地接觸到音樂的最原始面貌。

簡約和極繁兩大主義雖然誓不兩立,但並不代表有一方比別的一方優勝。所有事情都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分析或欣賞,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最重要是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來自英國Brighton鎮的四人樂團British Sea Power(以下簡稱「BSP」)便深明此道,打造出《Do You Like Rock Music?》這張今年到目前為止最值得玩味的唱片。這張作品的製作過程頗為艱辛,首先分別在英國和加拿大Montreal等多個地方錄音,然後再在英國和捷克進行混音和最後工序,期間所費金錢和精力相信不亞於任何一隊非主流樂隊。但這一切努力最後證明都是值得,皆因BSP又一次成功地超越了他們之前所設下的高度,繼續遙遙領先於英國同期的其他同類型隊伍。

由於得到前Arcade Fire鼓手Howard Bilerman與傳奇Post-Rock巨匠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的始創人Efrim Menuck的鼎力相助,BSP這次顯得比以前更有野心,處心積慮地把大量不同風格的搖滾元素融合在自家作品之內,體現出之前從未在其作品中見過的大氣和成熟。其實早於上一張專輯《Open Season》裡面,BSP便以長達七分五十二秒的結尾曲《True Adventures》預示他們將來可能發展的創作路向,只是沒有想到《Do You Like Rock Music?》會來得如此徹底及完整。



在該張專輯推出以後,BSP得到的評價是兩極的。大量樂評人都拿BSP與經典樂隊U2作比較,認為他們的Arena Rock作品和U2那些激動人心的大作非常接近,但也有個別作者認為專輯缺乏感情,顯得空洞無物,和傳統搖滾樂精神不相符。的確,極繁主義是該張專輯的中心特質,每一個段落都經過樂隊成員的精心計算,但求能以最少的樂器寫出最宏偉最壯闊的搖滾國歌,而這明顯和早期粗糙的搖滾樂背道而馳。但有一點我們要清楚的是,樂隊這樣做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要名成利就,他們的心態還是和最初的BSP一樣,做自己認為是對的音樂。

《Do You Like Rock Music?》從專輯標題到歌曲內容都頗富爭議性,很多人認為樂隊用上一個如此譁眾取寵的標題是為了突出樂隊的與眾不同,從而製造話題來提高知名度。但我相信這並不是BSP的根本目的。從唱片內頁可以讀到,這是一張專為搖滾樂迷而設的作品。作為世界近代文化史上最有感染力的媒介,搖滾樂影響了近數十年來幾代樂迷的成長,他們之間很多人的生存都是仰賴或圍繞著搖滾樂而進行。對他們來說,搖滾樂代表了他們生活的全部或大部份。正因如此,BSP特意製作出這樣一張最純粹、最真實、最直達人心的著作。

作為一個樂迷,你有權選擇自己的音樂道路。對於那些已經中毒太深無藥可救的搖滾病者來說,《Do You Like Rock Music?》或許可以舒緩一下他們長久以來被疏忽照顧的痛楚。但與此同時,這亦可能是那些初次接觸搖滾樂的人沉淪的開始。

Friday, March 7, 2008

回歸.成長

聽音樂除了是一種娛樂∕享受以外,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天生的好奇心促使我們不斷地尋找新聲音,而每一次的收穫都是經驗的積累。所以我從不認為有必要為買錯一張唱片而後悔,這並不是浪費,只是交學費而已。每聽一張唱片我們的人生便多一頁,在對音樂的理解上亦更進一步,為迎接下一張唱片作更好的準備。雖然我從來不相信「有教無類」,認為這只是老師們為了多收學生賺多一點學費的花言巧語,但無論你對音樂的領悟力強與否,只要多聽多思考,總會得出自己對音樂的一番感受,而這亦是我認為所有藝術媒體的最終目的。

回顧這幾年來我的音樂成長腳步,從最初的Alternative Rock、Grunge、Punk Pop到接著的英搖、電子、Trip Hop,然後再到Shoegaze、Post-Rock、Math Rock、Indie Pop、Garage Rock、Sadcore、Psych-Rock...等等,每一次的發現都曾令我欣喜不已。或許我是一個喜歡嘗鮮的人,這幾年來我一直沒有滿足於現狀,無時無刻都在貪婪地覓尋更多我還未涉及的領域。有作者曾經講過人生裡面最精彩的永遠是你還未發掘的部份,也許音樂亦是如此。

其實這麼多年來有一樣東西始終沒有變,那便是我對一首作品好與否的判定標準。我不是一個專業音樂人,所以我永遠不會以技術來衡量一首作品的高低好壞。對我來說,原作者的創意和用心才是音樂背後最重要的力量。音樂和所有其他藝術作品一樣代表了作曲∕詞人的內心思想世界,音符和樂器只是載體,通過空氣把信息帶到聽眾的腦裡面。無論技術上表現如何,只要出發點是為了音樂,世上總會有人懂得欣賞。當然,這並不代表我能理解和喜歡上每一首作品。因為就像人與人相處一樣,除了見面的緣份之外還要講性格上的配合,一個文靜溫柔的人實在很難想像會喜歡上狂暴偏激的Heavy Metal。而我們有否準確地捉摸到創作人的用意也是另外一個無法預測的變數。

之前曾經有好一段日子只聽Post-Rock,因為這本來是一個非常深奧和充滿無窮變化的樂風。可惜當它慢慢演變成潮流之後,很多樂隊開始覺得創作這類環境音樂是很有型的一件事。於是他們絞盡腦汁,嘗試寫出最優美動聽的旋律和最虛無飄渺的編曲,又或者是將多首前人作品左拼右湊,以圖魚目混珠。來到二十一世紀,你已經很難判定那些Post-Rock是有意識及內涵的精彩作品,而那些只是抱著為做音樂而做音樂的渾噩心態。Post-Rock的真正神髓是其所代表那突破傳統、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而不是人做我又做,只顧追求表面的淺薄。

大部份現存音樂都曾經有過一段輝煌日子,而在其已成明日黃花的今天我更珍惜的是停留在昨日的餘音。縱使外面有多少打著復古旗幟的新隊伍,但又有幾個保持了昔日最初的創作精神及情懷?歷史上很多珍貴的音樂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因此我們要更珍惜當下,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浪費了這麼多聽好音樂的機會。

Monday, March 3, 2008

獨立有理



據聞冰島歌手Bjork昨日於上海舉行的演唱會結束期間聲援西藏獨立,引起大班內地愛國同胞齊聲討伐。好一個碧玉,果然有音樂人應具的風骨,無懼在這麼多人面前講出應說的話。

我支持西藏獨立由來已久。不僅是西藏,只要台灣人民全體投票通過的話,我們也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阻止大陸政府無理侵佔他人土地。可能聽搖滾的人都是無政府主義者。我們一向喜歡獨來獨往,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最憎恨受到別人的阻撓。我們討厭大企業經常欺壓無力反抗的社會低下層,更反對政府侵犯別人應有的權利。只因如此我們才會對鐘亦天被香港警察非法扣留一事感到義憤填胸。既然如此,為什麼那些中國網民一方面反抗日本在軍事和文化上的侵襲,但另一方面又多次想強佔別人地方,破壞該處平靜?難道他們所讀的聖賢之書都是屎片?

出名橫蠻無理的中國網民一定會認為我不愛國,但一個國家究竟是誰人擁有?中國不是共產黨的私人玩具,西藏也不是北京的殖民地,為何西藏人不能對粗暴的中共政府說不?那班早被獨裁政府洗腦的網民們現在只懂得開口閉口說愛國,卻不知究竟愛的是什麼國,為什麼要愛國。

前一陣子加拿大Quebec省也在鬧獨立,不過最後因為全民投票不通過而沒有達成。對此我沒有什麼意見,不過假若他們覺得在宣佈獨立之後還可以繼續在加拿大政府身上拿到好處,那就實在太異想天開了。世上那有這麼便宜的事。

Sunday, March 2, 2008

不要把我們當傻子

昨日從電視新聞裡看到了一個很令人不安的本國消息(完整文字可見這裡)。這段新聞大致上是說加拿大政府有意立法將一向給予本國電影工作者的稅務優惠及資金贊助的條件縮窄,好讓那一撮慣常拍攝一些含有「暴力」和「色情」元素電影的本土導演得不到任何協助。雖然政府並沒有點名道姓,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今次矛頭直指本國現時最出色的影壇雙雄——Atom Egoyan和David Cronenberg身上。

自從我真正投入到電影世界開始,我已對這兩名導演極為仰慕。出生於埃及的Egoyan早已被我視為荷里活內的唯一電影詩人,其於1997年推出的顛峰之作《The Sweet Hereafter》簡直就是視覺中的極致,即使將他與俄羅斯名導塔可夫斯基相比亦毫不過份。至於Cronenberg,他的作品之中所體現出的獨特暴力美學和對社會的尖銳批判早已是聲名遠播,和奧地利裔導演Michael Haneke兩人就有如瑜亮,以令人不敢直視的無聲暴力冷眼這個充滿不公和墮落的世界。

直接把現實生活搬上畫面是討論問題的最方便手法。假如一個人從未見過被燻黑了的肺,你很難向他解析吸煙對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暴力和色情亦是同樣道理。其實我們已經有電影分級制度,基本上有限度地防止了未夠年齡的觀眾入場的可能性。若要把這些電影作品一刀切,那無疑跟斬腳趾避沙蟲沒有分別。現時的電影制度的確有漏洞,我更不排除有電影工作者趁此機會濫用納稅人的金錢,但作為一位成年觀眾,自行挑選心中喜愛電影是最基本的公民權利,沒有一個人可以將其奪去。若果說因為這些電影有可能會對社會帶來不良影響而必須禁止其出版的話,那我們是否應該將所有八卦雜誌入膠袋,禁止所有偶像藝人歌手出現在螢幕前面?因為我絕對有理由相信他(它)們的存在對下一代青少年造成了無法補救的永久性傷害,特別是小奧口中那堆腦殘粉絲。另外還有那些鋪天蓋地的宗教主義,難道政府要讓我們全部歸順於基督,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上那虛無飄渺的天堂?

整件事最大的問題是究竟應該由誰人去設定這條分界線。美國的電影分級評定MPAA已被人多次質疑其評審的的客觀和公正性,經常為了一些很小的事把一部電影粗暴地列為R級。(在美國,限制級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很多主要發行公司都會拒絕為這類片作發行。)在太平洋的彼岸香港同樣有一個已經和荒謬劃上等號的「淫審處」,其以點數作分級的標準更成為了大家長期的笑料。赤身露體不代表不雅,拳頭槍支也不代表血腥,電影作為一門極其博大精深的藝術,怎能用幾個數字或固定準則去衡量其內容是否正確?不是我鄙視那班政客,但終日和齷齪金錢與政治打交道的官僚們又有多少個真正了解電影?他們除了懂得趨炎附勢及人云亦云之外還會做什麼?

儘管政府最後狡辯說就算電影製作人得不到政府的資助還是可以繼續尋求私人機構的投資,但政府的態度往往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形象和標準。假若這些電影得不到政府的實質支持,又有多少人會不顧虧損金錢的風險堅持開拍電影?政府在處理上的明顯不公代表了道德天平已經出現了傾移。加拿大一向以開放及自由聞名於世,無論是在同性戀、大麻、刑事法律等方面均有非常寬鬆的對待,但今次事件似乎示警著我們的言論自由有逐步縮小的危機。雖然暫時該法案還未正式通過,但從近來執政保守黨的得勢來看,反對力量相信少之又少。下一波危及的不知又會否輪到音樂?或許所有那些帶有「不良」歌詞的音樂都不應該出現在這個世上。

Saturday, March 1, 2008

環美列車遊



俗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知此話應用到音樂上面是否也成立,但今天我很想邀請大家共我作一次環美長途列車旅行。

很多朋友放假的時候都喜歡參加那些太平洋五日四夜郵輪之旅,但其實已漸漸被人遺忘的交通工具——火車亦是一個十分不錯的另類旅行選擇。現在的長途列車車上設備齊全,吃喝玩樂樣樣俱全,我的老闆便在剛過去的聖誕新年假期遊覽了整個洛磯山脈。這次我們的行程由美國東北部開始,向西出發。

可能是由於長週末假期的關係,車站裡的人流十分之多,進進出出如過江之鯽,看得我眼花繚亂。提著輕便的行李,我們有禮貌地排隊進入車廂坐下,滿懷希望地展開今次的旅程。隨著引擎轟隆轟隆的啟動,列車慢慢地離開了車站,身邊的風景漸漸消失於眼前。



列車開動不久便駛上了州際特快專線,向紐約州進發。望著窗外的怡人風景,我的心情馬上變得開朗不少,之前工作上遇到的問題和壓力都暫時拋諸腦後,盡情地享受著這輕鬆愉快的一刻。正在此時,列車駛進了一個山溪,橋下的溪水緩慢地流向下游,發出極細微嘩啦嘩啦的聲音,和列車輪子的滾動聲相映成趣。我凝望著遠處一望無際的森林,不知不覺的進入了夢鄉。

一覺醒來已是晚飯時刻,出面的天色亦暗了下來,只能隱約看見幾顆星星襯托著那圓圓的明月。我一邊吃著車票價錢裡已經包含的免費晚餐,一邊細聽著車外不時傳來的小動物叫聲和正在覓食的野狼腳步聲。雖然什麼風景都看不見,但我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種恬靜。就這樣在列車上過了第一天。



第二天起床的時候太陽已經高掛,晴朗的天空飄著幾朵白雲,實在是難得的好天氣。耳邊傳來了各種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聲,我伸了一個懶腰,大口大口地呼吸著格外清爽的空氣。窗外綠油油的田野和稀疏的民房仿似一幅天然的油畫,頓時令人覺得心曠神怡。原來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名為Poughkeepsie的小鎮。該鎮建於1799年,現時人口不足三萬,可以說是紐約北方鐵路的樞紐之一。只要一過了這個地方我們便會抵達著名的Magnolia Cut-Off。

Magnolia Cut-Off位於西維珍尼亞州,屬美國的中部地區,至今仍有很多遊客特意來到這裡觀看每日經過的列車。市郊山林密佈,頗有一股壯闊氣勢,似乎在告訴經過的人們近百年來該市曾經歷過的那一段難忘歲月。我獨自在車廂內翻著隨車附送的一本本旅游小冊子,極盡寫意悠閑。Alphabet Route是列車回經途上的最後一段路,由聖路易斯州開始向東一直延伸至波士頓。一路上風景優雅脫俗,既帶有些許神秘感卻又不時透露出點點滄桑,就像是這一整個列車旅程的縮影......



如果你有耐性讀到這裡的話,一定會對我之前的整個描述感到困惑不解。沒錯,就連我自己從前也沒有想過世上竟有一種音樂會有讓人置身於列車之中的感覺,直到我遇上了Chessie這支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的二人電子∕搖滾組合。他們的作品普遍被樂評人們稱為「鐵路音樂」,皆因作品內所有的樂器音色運用和編曲排列都和火車行進時發出的聲音有關。其中例子有《Take The Lark》裡面模仿引擎聲的重低音效果和《Long Bridge》入邊類似列車輪子滾動聲的鼓機節拍,還有出現在《High Line》的雀鳥叫聲和《Hoosac》之中那近乎從山洞裡面傳出的回音等等。之前整篇「遊記」皆是我聽完他們最新專輯《Manifest》之後的個人理解以及聯想。



對於不了解該作品內容的聽眾來說,《Manifest》是一張頗為重複和沉悶的專輯。但其實只要花多一些時間做點功課,搜尋一下樂隊的背景和創作理念,實在不難體會Chessie音樂內蘊藏的深度和創意。可惜的是,就因為大部份人(包括曾經的我)都缺乏向前多走這一步的動力,只能眼白白地就這樣與其不留痕跡的擦身而過。

下載一:http://sharebee.com/9c2c00fc
下載二:http://sharebee.com/bd9035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