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郎的樂源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Monday, May 29, 2006

不一樣的情人



十多年前曾經隨著Nirvana的走紅而風靡一時的Grunge音樂在近幾年的影響力已經大大減退,可謂是無復當年勇。雖然Pearl Jam、Foo Fighters等老大哥仍然堅持推出新碟,而Nirvana本身的舊作品亦不斷被人翻炒,但無容置疑的是,現時充斥在各大音樂雜誌封面上的主角絕對不是他們。正因為這股熱潮的冷卻,我們就更難想像得到在○六年的今天,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竟然爆出了一隊從唱腔到曲風都以Nirvana為學習對象的獨立樂團-「The Darlings」。

雖然The Darlings成軍只有短短一年多,但三位成員都已在圈內打滾了一段長時間,他們的名字對老樂迷來說絕不陌生。結他及主音林子邦(Pong Lam)曾是Love Motel、Kind People等樂隊的靈魂人物,低音結他手Gary則曾經是Hardrock樂隊Jackal's Dream的一員,而鼓手Steve除了同是Love Motel的成員外,更曾與各獨立音樂人合作,擔當鼓手、編曲等。我最初是從○四年Oliver的第二張專輯《Freddy & King》內第一次聽到「Pong Lam」這個名字,當時已經對這位音樂人非常感興趣,及後再於去年89268發行的五週年紀念合輯《The 5th Element》之內聽到他們初試啼聲演繹《Wet Dream》一曲,印象更是不俗。該作品是次亦作為結尾曲收錄於他們的首張大碟《Dots, Lines & Shapes》裡面,歌曲風格上有點兒接近《Machina》時期的Smashing Pumpkins,節奏澎湃且旋律搶耳,真的如時光機般把聽眾帶回到九十年代那個「全民皆Rock」的歲月。

The Darlings從來不掩飾他們對Nirvana的熱愛,這張不折不扣的Alternative Rock專輯便是最佳的證明。雖然全碟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分鐘,但你在曲中亦可深深感受到隊員們所散發出來的熱情與汗水,從最基本的出發點上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激奮和震撼。在《Question》入面Pong用上了經過特殊處理的人聲,那種巧妙的效果不期然地令我想起收錄在《Nevermind》裡面的《Territorial Pissings》,難怪有人會說這是樂隊向Kurt Cobain致敬的作品。《Shine》是全張大碟裡面唯一的慢歌,聽著Pong用那深情的口吻唱出一句句感性動人的歌詞,不禁令你驚訝原來多麼硬朗的鐵漢都總有柔情似水的一面,浪漫得快將你整個人溶化。接著的《Lipstick》旋律易記、歌詞精簡,絕對是《Wet Dream》以外另外一首非常具有流行元素的作品,可以被看為是所謂的主打。可惜的是,這類作品在今日的香港始終不太為人所接受,畢竟大家都已經適應了包著糖衣的毒藥。

就和外國很多樂隊一樣,《Dots, Lines & Shapes》裡面的絕大部份歌詞是圍繞著阿邦的個人生活體驗,我們從中不難找到作者對身邊人的關心和鼓勵,當然還夾雜一些個人的幻想和期望。「Don't believe in style」,這是Pong對朋友的勸告,但對象亦同時是所有有機會聽到這首歌的聽眾。在這個資訊爆炸失去自我的年代,我們應該如何去選擇自己相信的東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課題,亦是深深影響我們未來人生方向的主導。「At the end of the day」,希望大家都找到自己心愛的人和事物,一切從The Darlings開始。

Sunday, May 28, 2006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Come along with me to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Dream a little dream in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You'll soon forget that there's any other place
Tonight, my love, we'll share a sweet embrace

And if you care to stay in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We could hide away in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I always knew that I'd find someone like you
So welcome to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And if you care to stay in our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We could hide away in our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We always knew that we'd find someone like you
So welcome to our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 Yo La Tengo《I Can Hear the Heart Beating as One 》

Friday, May 26, 2006

筍貨



剛剛上網購物時發現原來五月三十日之前該網站提供全球免運費服務,各位海外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掃平碟的好機會,我自己都已經訂了五張,打算在月底截止之前再買多五六張,真開心。

Monday, May 22, 2006

Boo



數字廠牌89268自成立以來便為推動港台獨立音樂不遺余力,發行和代理過的唱片數之不盡,是音樂圈中非常重要的一員。近這幾年來,公司推出過好幾張合輯,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向樂迷推介嶄新聲音,擴闊大家的耳目。而更難得的是這些作品水平越來越高,每次都帶給我們驚喜與希望。在去年獲得的一定成功似乎大大鼓舞了所有參與者的信心,踏入○六年各樣演出和策劃接踵而來,其中亦包括了最新的三部曲合輯《Boo》。

「Boo」,一個屬於初生嬰兒的聲音,本來是代表了所有在這張合輯裡面獻聲的新生樂隊,但對我來說則有另外一層意義。大部份人出生的時候都擁有一雙手和一對腳,外表看上去似乎是一模一樣,但日後我們正是靠著這雙手寫出不同的人生篇章,各自各璀燦。音樂其實亦如是,雖然大家都是利用同樣的幾個音符,但透過不同的組合和樂器搭配我們聽到了精彩紛紜的樂曲,令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亦為我們的靈魂找到了歸依。這張合輯收錄了四個不同單位的共八首作品,在風格上就正如我剛剛所講可謂是南轅北轍,既有編曲秀麗的Indie Pop亦有抽象艱澀的實驗音樂,一時沉浸在Dream Pop的夢幻氛圍之中但下一刻又走進了奇異的電音國度,完全顯露了音樂上的無限可能性。

打頭陣的是來自中國廣州的[A]樂隊,他們帶來的一首《Motion》是香港獨立音樂中不常見的Chamber Pop曲目,風格輕鬆奔放,令人不禁聞歌起舞。雖然只是普通的三人編制,但樂隊在編曲上使用了大量管弦樂器,悠揚的音符此起彼伏,感覺上非常清新可喜,是本合輯內的一大驚喜。但緊接著的作品《藍色旅館》則來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以鋼琴作主導的樂曲散發出陣陣詭異,曲調沉鬱且帶有點點迷幻,仿彿旅館內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回憶和秘密。而於背景作點綴的各樣噪音聲效和弦樂則恰如其分地增添了歌曲的神秘感,讓整個氣氛更為完整、豐富。總體來說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成熟作品,很難令人相信這出自一隊初生之犢的手筆。

接著出場的Fashionista是一隊不折不扣的二人實驗組合,在歌曲的結構上沒有邏輯可言,以自由創作的手法表達成員們對音樂的熱誠和獨有詮釋。長達七分多鐘的《Packaged》頗有Sonic Youth和Slint的神采,在結他彈奏的基礎上配以主音吶喊般的唱腔,雖然歌詞聽得不太清楚,但亦無損聆聽過程中所得到的樂趣。擁有小提琴Trinity演奏級水平和自小接受古典音樂訓練的蔡世豪這次則化身為一人樂隊S.T.創作電音。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香港很多電氣化的獨立音樂單位都是以一人多功能樂手所組成,算得上是這個城市裡頭一道獨特的風景。《Weird Mind》歌如其名,由雜亂紛呈的取樣拼貼組合而成,處處可見DJ Shadow的基因種子,是一次很不錯的藝術嘗試。而另一首只有兩分半鐘的《Umbrella Tree》則是介乎於古典與電子之間的小品,其婉約動聽與Four Tet、Savath + Savalas等著名電子音樂人相比亦不遑多讓。

最後壓軸的二人Dream Pop樂隊Weekend則是香港樂迷們較為熟悉的一個名字,於○四年出道的他們亦頗有來頭,成員馬立賢乃樂隊假音人的結他手,而John Wong則曾是Chaos的成員。最早發現他們作品的蹤跡應該要追朔到89268於○四年推出的三唱片合輯《Come Out & Play》,在裡頭我們可以找到一曲《Now & Forever》,而當時的我亦認為該作品是合輯內水平最高的其中一首。遺憾的是,兩年後他們的全新作品《You Can Do Anything》和《I Could Be》並沒有帶來太大的震撼,在風格上保持一貫的緩慢和夢幻,雖然旋律是依然的動聽,但就未能進一步令聽眾加深印象。看來樂隊在今後的發展方向上要仔細地計劃一番,以免給人停滯不前的感覺。

《Boo》是一張含有多樣風格的合輯,作為一度認識新晉樂隊的大門它很好地發揮了指標性作用,帶給聽眾不少期望的同時亦展望著一個令人可喜的音樂前景。唯一的問題是,如果該合輯的聽眾對象是一班未曾接觸過太多非主流音樂的人士,那在作品的選擇上則未免顯得有點兒曲高和寡、門檻過高,尤其是來自Fashionista那兩首充滿實驗性的作品,對普羅大眾而言應是較難接受。不過對於老樂迷來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Sunday, May 21, 2006

我不要天堂

終於等到了澳洲樂隊Architecture In Helsinki的演出。由去年剛接觸《In Case We Die》算起到今天已經有一年時間,期間我錯過了三次碰見他們的機會,而這次則可能是短期內的最後機會。



當晚的表演場地非常窄小,曾經一度令我懷疑能不能容納這麼多樂器和八個成員,但事實證明不單止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在最後Encore的時間還見到四位為樂隊暖場的朋友一起上台助興,好不熱鬧。樂隊主腦Cameron Bird從外表看上去並不像一位領袖,與普通成員無異,或許正是這種衷誠的態度以及和諧的相互合作令到他們可以創作出這麼豐富和充滿玩味性的音樂。台上的他們很有默契,把十幾二十種樂器運用得純熟非常、滴水不漏,而且更是帶動現場反應的能手,成功把氣氛推向高潮,令我過了一個開心、興奮和滿足的一晚。



女主音Kellie Sutherland擁有一把可愛的嗓音,雖然外表較為成熟和體形臃腫,不過內裡其實是一個頑皮、童心未泯的小女孩,是樂隊的開心果。



在演出接近尾聲之際,就在全體觀眾大合唱的一刻,我眼前仿彿出現了天使的蹤影,舞動著雙翼在我面前飛來飛去。腳底踩著厚厚的一層雲霧,幾乎是感覺不到自己的重量,只懂隨著音樂自由地飄蕩,好不自在。我想我真正感受到樂源的存在,而在這一剎那,我突然不願意去任何天堂,只想伴隨著Architecture In Helsinki,直到永遠,阿門。

Thursday, May 18, 2006

魔怪現身

【本部落專訊】昨日夜晚約十時許,有六百多途人目睹五個類似魔怪的物體出現於多倫多東部地區(見下圖),引起附近不少群眾的呼聲。



該五位魔怪身形各異,其中一光頭者疑是眾人之首腦,甫一現身便以殺人於無形的結他奏出《Yes,I Am A Long Way From Home》,受到襲擊的觀眾皆不由自主地擺動著身軀,陷入近乎失控的瘋狂狀態。此調源自他們九七年首張寶典《Young Team》內裡的開首曲,旋律極盡滄桑悲涼,有如身處於落寞的深夏晚上,一人獨對繁星夜海,好不徬惶。緊接著一名叫Barry Burns的隊員放下結他,改以柔性的琴音對付路人,一首《Friend Of The Night》將之前的哀愁悲緒一掃而空,聽得人陶醉不已。



此次攻勢大概維持了一百分鐘,期間隊員們說了不超過七個句子,完全把焦點集中於他們的樂器之上。除了以音符作為武器之外,一頭頭發放著奪目光芒的巨獸亦是他們的秘密殺著。從現場所見,不停閃耀的光束不但把所有在場觀眾震懾住,亦為魔怪們提供了一道很好的屏障讓大家不能看清楚他們的舉動,以便隨時進行偷襲。其中一場最猛烈的爆炸發生於《Mogwai Fear Satan》,在事前可謂是毫無征兆,著實地把大家嚇了一大跳,當時未在現場的讀者可以從這個片段窺看一二。在偷襲成功之後魔怪們更搬出化學武器,一陣陣《Acid Food》把大家熏得眼淚直流,有如經歷過重生一般。



最厲害的「必殺技」當然要留到最後。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的他們才剛使出家鄉獨門兵器《Glasgow Megasnake》,在場眾人已經馬上被那大蛇的駭人氣勢所嚇倒,身體不停地抽搐起來。蛇妖並沒有就此收斂,反而更變本加厲張開血盆大口,欲將天下吞噬之,令人不禁膽顫心驚、心跳加速。正當所有人快要受到傷害之際,魔怪們突然像受到蒙召般化成一道青煙消失於人前。狼籍不堪的現場只留下一堆堆頹垣敗瓦等待收拾,而圍觀的人群亦在一片混亂之中散去,仿如一切事情從來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Wednesday, May 17, 2006

噪音之美



平時聽開古典樂和流行樂的友人總嫌搖滾樂嘈吵,轟得人心煩意亂、不得安寧。可於我看來,搖滾樂並非一定與嘈吵劃上等號,在細心的抽絲剝繭之下某些出眾的搖滾樂另有一番混沌美,往往使人醉生夢死不願復還。來自英國倫敦的五人組合The Duke Spirit便正是創作這種迷幻噪音樂曲的專家。

時間倒回至四年前的某個英國小鎮,鍵琴手兼樂隊主腦Luke Ford、主音Liela Moss和低音結他手Toby Butler在因緣際遇之下相識相交,並於同一時間決定搬到倫敦發展。在抵達之後,他們碰上了本身正在修讀影像課程的結他手Dan Higgins和鼓手Olly Betts。之前有謠傳說他們是在藝術學院相遇並一起退學,但這說法後來已被Moss否認。幾位成員一拍即合,正式成立了樂隊並改名為The Duke Spirit,開始活躍於市內的一些小酒吧,為自己的音樂事業努力打拼。

Moss擁有一把長長的金色秀髮和一對碧藍眼睛,甫於出道初期便被眾人拿來與Karen O作相比,但只要聽過他們作品的人都會覺得,其實Moss更像是VV和Kim Gorden的混合體。在經歷了首間公司破產的霉運之後,樂隊在二○○五年終於透過英國廠牌Loog發行了他們的首張專輯,名為《Cuts Across The Land》(該專輯直至今年三月才於北美正式發行)。Ford和Butler包辦了碟內所有的音樂創作,而Moss則負責填寫歌詞,各人的分工非常清楚。

主打同名單曲《Cuts Across The Land》活像是Jesus And Mary Chain的新作品,由幾下簡短易記的鼓擊和掃弦拉開帷幕,慢慢演變成Sonic Youth般的結他狂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不過短短三分鐘,成熟得令人瞠目結舌。而Moss在《Darling You're Mean》和《Win Your Love》裡頭則仿似分演數個角色,一時有如Karen O上身,一時又像極VV的唱腔,再配合上Ford一手極為迷幻的結他,除了暢快二字實在找不到其他形容詞。同由Ford所創作的二部曲《Hello To The Floor》和《Bottom Of The Sea》屬於專輯裡面較為慢板的抒情作品,其中曲內尾段緩飄的結他勾線加上背後低音色士風的吹奏更是我最為喜愛的一段。《You Were Born Inside My Heart》一播起便又再次令人想起Kim Gordon,特別是那種近乎說唱的演繹方式,而《Lion Rip》則是一首上佳的Punk Pop作品。

經常有人抱怨說英倫音樂千篇一律,媒體炒作底下幾乎每支樂隊都是經典,一切表面看上去是浮誇得令人作悶,但我從來沒有對這個地方失去信心。雖然我平時大多聽北美這邊的音樂,不過只要是有質數的英國樂隊我皆不會放過,而且喜歡程度並不會比美國樂隊來得少。《Cuts Across The Land》是一張被人忽視的作品,甚至乎如果你到Google的中文網頁去搜尋The Duke Spirit的話,本部落會出現在頭幾名的位置。這樣反常的情況便說明了沒有太多人願意談論這支樂隊,儘管他們是多麼的優秀。這張專輯絕對會成為我本年度的十大之一,亦希望你會一同愛上他們。

Sunday, May 14, 2006

車庫搖滾大比拼

上次跟大家介紹過一個後搖滾的投票比拼遊戲,現在有點意猶未盡,想總結一下幾支我比較喜歡的樂隊。自從本世紀初全面復興以來,「車庫搖滾」已經成為美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音樂類型,屬於這種風格的樂團越來越多,甚至這股風潮已經吹到了大西洋彼岸。基本上我對該音樂抱有連我自己都不能相信的偏愛,超過一半的新唱片都是曾經/現時的羅致目標,在數量上已經遠遠超越了我對其他音樂類型的收藏。通常,與大部份人的喜好相反,越簡單的樂隊編制就越容易討得我的歡心,兩人或三人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組合,四個成員可以講已經是我所能接受的極限了。其實這內裡原因非常簡單,車庫搖滾迷人的地方就在其低傳真(Lo-fi)和粗糙編曲,一但事情變得複雜就只會帶來反效果,得不償失。幸好大部份樂隊都深明這個道理,在人手上儘量精簡,以最原始的聲音作為與樂迷們溝通的橋樑。

以下所有評分以五顆星為最高。



樂隊名稱:The White Stripes
成員人數:2
出道年份:1997
作品數量:5
喜愛程度:★★★★★
知名度 :★★★★★

講起車庫搖滾實在不能不提祖師The White Stripes的名字。這隊底特律二人組合自○一年打響名堂而來便一直是媒體和樂迷們的寵兒,推出過的五張大碟皆屬精品,可以說是這股復興風潮裡面最重要的人物,亦是本人最喜歡的其中一支樂隊。順帶一提的是,由Jack White和Brendan Benson等人組成的新樂隊The Raconteurs將於本星期二推出首張大碟《Broken Boy Soldiers》,內裡歌曲水準十分之高,而且曲風與The White Stripes作品迴然不同,兩者頗有相映成趣之妙。



樂隊名稱:The Kills
成員人數:2
出道年份:2000
作品數量:2
喜愛程度:★★★★☆
知名度 :★★★★

我一聽完他們的第二張大碟《No Wow》之後便完全愛上了這支英美二人樂隊。由於在錄音方式上的區別,The Kills所顯露出來的頹廢和狠勁是其他組合所不能比擬,而在結他彈奏上Jamie Hince比起Jack White來說亦顯得毫不遜色,以至我每次聽到他那手失真的掃弦就自不然興奮起來。



樂隊名稱:The Black Keys
成員人數:2
出道年份:2001
作品數量:3
喜愛程度:★★★☆
知名度 :★★★☆

這隊來自俄亥俄州的二人男子組雖然出道較遲,但在發行作品的密集度上卻可能是所有車庫搖滾樂隊裡面最高。感覺上雖然他們的音樂並沒有那種瘋狂和霸氣,不過在歌曲的編排上卻處處包含細膩,以極簡單的形式寫出一首首動聽不已的作品,可以說是屢聽不厭。今年他們推出了一張翻唱EP名為《Chulahoma》,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買來一聽,不過我最喜歡的仍然是前一張大碟《Rubber Factory》。



樂隊名稱:The Gossip
成員人數:3
出道年份:1999
作品數量:4
喜愛程度:★★★
知名度 :★★★

由於之前已經大筆介紹過他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雖然樂隊的寫歌能力還有待加強,不過由於其獨有的騷靈元素,要在眾多單位裡邊站穩陣腳並不是一件難事,而且從現場所見其對肥人一族的吸引力亦是其他樂隊所不能相比。



樂隊名稱:The Duke Spirit
成員人數:5
出道年份:2002
作品數量:1
喜愛程度:★★★
知名度 :★★

直到今年年初才正式在美國發行首張大碟的Duke Spirit在風格上非常多變,嚴格來說並不應該歸在車庫搖滾一類。他們在聲音上更接近Yeah Yeah Yeahs式的Garage Punk,又甚至是Sonic Youth般的實驗式噪音,而有時候又帶有Shoegazing的元素,是一隊非常難捉摸的組合。目前他們正準備隨The Snow Patrol進行一連串的北美巡迴演出,又是一個「妹仔大過主人婆」的典型例子。(詳細介紹請待下一篇專題文章。)



樂隊名稱:Deadboy & The Elephantmen
成員人數:2
出道年份:2004
作品數量:1
喜愛程度:★★☆
知名度 :★☆

由前著名金屬樂隊Acid Bath成員Dax Riggs一手所策劃的Deadboy & The Elephantmen甚有The White Stripes神緒,而且在技術上亦不遑多讓,不過因為樂隊成軍只有短短一年半時間,有很多方向仍然處於摸索階段,以致首張大碟《We Are Night Sky》成績未如理想,但前景可謂一片錦繡,我個人亦十分看好。



樂隊名稱:The Grates
成員人數:3
出道年份:2004
作品數量:1
喜愛程度:★★★☆
知名度 :★

來自澳洲的The Grates其實並不算是一隊正宗的車庫搖滾組合,不過由於本人偏心之故所以亦在此添上幾筆。這隊新丁在技術上顯得還非常的稚嫩,而且名氣遠遠比不上之前所介紹過的單位,不過樂隊的可愛曲風和富有動感的現場表現實在為他們添加不少印象分,且在可見的將來應該亦有很大機會走紅,是我心目中本年度到目前為止的Best New Sound。

Friday, May 12, 2006

藝術與流行的取捨



三年前,王箏以一首《春風》震驚了內地聽眾的耳朵,除了其歌劇女高音的美聲唱腔讓人感到耳目一新之外,小試牛刀的個人創作亦令我重新留意起中國內地的一眾唱作歌手。不能否認的是小柯老師的確慧眼獨到,從好幾十人裡面選出一個如此出眾的文藝女生,還有她的小師妹曹芳,一張充滿英倫搖滾風味的專輯《黑色香水》徹底俘虜了北京那班樂評人。如此種種,不禁令我回憶起當年猛聽內地音樂的一段日子。

王箏甫一出道便被冠上「女版朴樹」、「新葉蓓」等稱號,無疑是讓人滿懷期望。儘管專輯《春風》裡面有一些不太令人滿意的歌曲,不過其天賦唱功和帶有強烈人文色彩的筆觸還是令人印象深刻。可惜由於出版公司在經濟上的局限,這張低成本製作的作品在市場上並未能引起轟動,很快便被埋沒在唱片堆之中,當初我也花了不少心力才找到該碟。現在還深記得那簡陋的包裝和不友善的封套設計,亦可算是美中不足之處。

王箏這次的重新出擊顯然經過深思熟慮,首先是蟬過別枝,改由規模較大的「樂林文化」負責發行事務。然後找了名導演王家衛的御用香港設計師陳華雄設計唱片封套,在視覺上帶給大家煥然一新的感覺,突然從一個成熟、風雅的歌唱家變成如王蓉般的頑皮小女孩,在形像上無疑是較為可喜和商業化。而最徹底的改變則在其歌唱技巧方面,在這張專輯裡面你將很少機會再聽到那令人心跳加速的高音,換來的是更為沉實、內斂的校園風格,以平凡的唱腔和真摯的感情演繹著一首首簡單、直接的抒情作品。

同名主打《我們都是好孩子》以清脆的空心結他、木笛和弦樂作鋪排,互相映襯著王箏那把乾淨和自然的嗓音,不造作、不煽情地帶出一段純潔如水的感情事。更有趣的是,編者特意在歌曲中間插上一段校園的人聲取樣,仿彿令人回到昔日那個大操場與一班兒時好友玩耍的歡樂時光。《一杯咖啡到天亮》旋律輕快,編曲層次清晰,很有孫燕姿的感覺,似乎在告訴別人王箏也有成為一個紅歌手的特質。與老狼、小柯和曹芳合作的老歌《想把我唱給你聽》則有點像港台那些明星合唱歌,唯一的不同是角色換成幾個皆屬一流的內地歌手。突然想起很久都沒有聽過老狼的聲音了,或許這也是該種合唱歌曲的目的之一吧。加插法文歌詞的輕爵士歌曲《愛你Mon Cheri》有如華文專輯的一貫指定動作,雖然音樂質素頗佳,但我想你也很難在世界另一個地方找到一張同時有著爵士和大路情歌風格的唱片。究竟這背後是何原因,是不是華人聽眾們數口較精,認為只有風格多變的專輯才值得灑下金錢購買?

該專輯的最大敗筆是雞肋作品太多,而且在風格上亦顯得凌亂和無所適從。這可能是因為剛剛轉了新公司,不多不少地沾染上一些潮流的不良習慣,而且在經過上一張唱片的滑鐵盧之後,在企劃和製作上有著更多的考慮和制肘。這不禁令我想起內地其他曾經有著同樣經歷的音樂人。

首先是北京廣播學院畢業的王蓉,其首張大碟《非想非非想》當年甚得我的喜愛,而其中受佛家經文理念啟發而來的同名歌曲《非想非非想》更是華語樂壇數年難得一見的另類作品,對我的影響非常深,直到現在還是覺得那麼的玄妙和優雅。而大碟裡面的其他歌曲例如《兩個人的罪》、《雲不知道雨知道》等都是值得一聽的上乘作品。可惜到了《我不是黃蓉》,那種淳朴和清新的風格已經蕩然無存,換來的是譁眾取寵的可愛唱腔和精準計算,不過幸好該唱片仍然水準甚高,有不少細膩豐富的編曲,值得把玩一番。之前提過的曹芳去年亦推出了新作,我還沒有機會一聽,不過猜想像《基諾山》這樣出色的歌曲應該亦不會再聽到。

最後是我非常鐘愛的丁薇,《女孩兒與四重奏》相信大家一定聽過,內地有傳聞說一位外國樂迷在聽過該曲之後斷言這是中國內地歷年來水平最高的音樂作品,當然這只能當一則笑話看待,但其中亦反映出丁薇那令人驚嘆的才華和野心。我相信內地人才濟濟,達此水準的絕不止丁薇一個,但是有勇氣走出來顯露自我的至今卻仍然只有她一位。《親愛的丁薇》當然還是十分不錯的,雖然沒有了令人一聽難忘的作品,但其表現出來的成熟智慧卻遠遠超過了以前的作品,再一次證明她是內地樂壇不可或缺的一把靈魂女聲,正如宣傳文案所講。

真唱‧真音樂



已經有整整五年沒有坐下來觀看「勁歌金曲」,不過相信我並不是唯一的一個。在如今香港唱片市道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這個節目早已江河日下,影響力大不如前,跟以往每逢季選定必守在電視機旁的景況不可同日而語。有見及此,近兩年電視台作了不少的改革,美其名是正視真音樂,實則還不是想搞一些啅頭以吸引一班年輕觀眾。首先是現場樂隊彈奏,表面上好像是增加了台上氣氛,但實際上只是多幾個收了錢的木頭人,毫無生氣地演奏著一些所謂的配樂,跟播唱片沒有任何分別。然後是要求歌手全部現場真唱,毫無疑問這有助提高觀眾的分析能力,對此我舉腳贊成。

直至上月「勁歌金曲」加入了at17擔任主持,引起了不少回響,我亦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重新留意這個節目,只是由於首幾集的嘉賓不甚吸引,所以並沒有抽時間觀看。這個禮拜由於極需一些娛樂,而且見有陳奕迅任主要嘉賓,所以便從網路下載了該集。看完之後感覺還不俗,起碼沒有以前般胡鬧,不過對於at17的表現我則談不上讚賞。新意是有的,現場即時演繹金榜歌曲亦是一絕,不過在形式上仍稍嫌兒戲,不及當年的莊重。另外不知為何會由崔健邦分擔主持重責,記憶中他根本不是一個歌手。很多人對李克勤該晚的表現給予劣評,但可能我本身便是一個球迷,聽到新的世界盃主題曲除了覺得好玩之外並沒有什麼負面感覺。關心妍的《玉石樂隊》非常討好,是該集節目的一大亮點,歌手的演繹亦合格有餘,只是後面那幾個佈景紙板再一次將無線的低能暴露人前。

如果以後碰到有喜歡的歌手演出,應該我還是會下載一看。

Thursday, May 11, 2006

周先生



「周先生」,一個十分「老夫子」的名字,原來意念起源自樂隊主唱鳳嶺和結他手廣斌兩人都姓周的關係。成員們的來頭可真的不少,浮沉音樂圈已經超過十年,其中鳳嶺更曾於九四年與Radiohead在香港同台演出,所以難怪能夠寫出如此低調唯美的英式搖滾作品。在○三年初樂隊正式簽約摩登天空旗下的Badhead廠牌,發行了首張大碟《夢裡舞蹈的人》,雖然當時得到不錯的迴響,但似乎未能再進一步打響名堂。在潛伏整整三年之後,我們迎來了樂隊的第二張唱片《旋律967》。

本來打算嘗試從同名曲目的歌詞中窺看《旋律967》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但也許是我想像力不過豐富,實在無法從抽象的文字中提取出一張完整的圖畫。也許正如專輯文案所講,這是一個「充滿玄妙的」名字,有著「一種複雜的概念性以及無法預知的神秘感」,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說是讓聽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可以有更大的聯想空間。全碟十首歌曲在風格上是極其相似的,你可以看成是缺少變化的表現,但是它們偏偏有一種無法觸摸的凝聚力,深深滲入到聽者的情緒入面,不由自主地跟隨著樂曲魂遊太虛,沉醉在傷感之中而不能自已。《局外人》是其中比較值得留意的一首作品,以鋼琴作主導的配樂和鳳嶺於樂曲完結前那段高音演繹實在無法讓人不想起Chris Martin,尤其是他們都同樣帶有那樣憂鬱的神緒。《門》則是一首相對較為積極的作品,簡單的一把Acoustic結他帶出了陽光與希望,再一次告訴大家:愛的力量可以把世間上一切黑暗消除,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對生命失去希望。

初次聽這張唱片時可能會沒有太大感覺,不過當你不斷地按下播放鍵聽畢一次又一次之後,相信你也會被音樂和歌詞所感動。我們期待更多來自中國內地的好音樂,為這個不景氣的樂壇帶來一番新氣象。

Wednesday, May 10, 2006

重回六十年代



可能Stuart Murdoch和Tracyanne Campbell私底下真的有一手,不然很難解釋為何他倆在音樂創作上的步伐始終如此一致。從一開始Camera Obscura就被視作為Belle And Sebastian的影子樂團,在早年的專輯裡面你隨處可以找到Stuart的參與。他們不但曲風高度相似,就連歌詞和唱腔也如出一輒,唯一的分別只在主音的性別而已。自從《The Boy With The Arab Strap》之後,Belle And Sebastian的音樂便愈見精細,除了歌詞上保持一貫的辛辣和充滿嘲諷意味之外,基本上已經找不到最初那種青澀的少男情懷。在他們今年最新的大碟《The Life Pursuit》裡面,Stuart更是堂而皇之地對六七十年代的流行音樂致敬,寫了不少輕快、流暢、富有動感的美好樂曲。這張專輯推出不久之後「暗房樂團」便公佈了他們大碟的最新消息,而且還即時推出單曲《Lloyd,I'm Ready To Be Heartbroken》讓樂迷們止一下渴。

無巧不成書,《Lloyd》亦是一首帶有濃厚六十年代色彩的歌曲,極為輕快的旋律正式標示著樂隊走出沉鬱過去的決心,昂然邁向人生下一個階段。這對一向偏愛低調風格的我打擊不少,一方面無法適應他們的轉變,另一方面又嘗試著去接受這樣的新風格,內心可謂十分矛盾。這次Camera Obscura特意走到瑞典,找來曾為The Concretes等樂隊作監製的知名製作人Jari Haapalainen,銳意打造一張與之前完全不同風格的唱片。不過首先令我失望的該張單曲的錄音水準,由於這次樂隊聘用了多位瑞典樂手作伴奏,人聲和配樂都比以往豐富得多,但唱片並沒有帶出這個效果:和音與主音之間互相衝撞,音色顯然不夠清晰和欠缺層次感。《Lloyd》的確是一首蠻出色的作品,弦樂和結他的比例恰到好處,再配合上Britta Persson那高聳入雲的和音,整首歌充滿著喜悅和暢快。另外兩首B-sides《Phil And Don》和《Roman Holiday》亦是各有特色,前者放慢了腳步,重新奏起他們架輕就熟的曲風,輕吟淺唱地向好友訴說心中感覺。後者則帶著一股懶洋洋的情緒,最適合在陽光普照的週日一邊品嘗下午茶,一邊細細欣賞。

Camera Obscura即將於六月六日推出的全新大碟名為《Let's Get Out Of This Country》,據說已經於全球預售出超過五萬張,相信這張作品將會進一步鞏固樂隊現有的地位,而且可以吸引更多不同種類的新擁躉。

Saturday, May 6, 2006

F.U.C.K.

不知從何時開始,一張演唱會門票竟比洛陽紙更貴,為了不用付出比原價貴上兩三倍的價錢,我們這種平民只好一早起床排隊搶購。本來這亦不是一個大問題,只要想到能一睹心儀的樂隊演出這小小代價亦是值得。但今個早上我又上了一節寶貴的課,發覺除了要準時之外,還需要有十隻靈巧的手指和一雙金睛火眼才能完成任務。

話說今日乃Radiohead的巡迴演出開售日,我等樂迷自然一早擺好架式,乖乖地在電腦面前等待著門票的正式發售。當時鐘剛好搭正十點,我順利地接通了網站電腦,不過首先要打入煩人的認證碼。這些認證碼很難辨認,我經常要把眼球貼到電腦屏幕跟前才看得清究竟是「e」還是「c」。折騰了大約八九秒左右終於通過了認證,但之後跳出的信息則完全地謀殺了我的心臟:「對不起,我們沒有找到你想要購買的票」。開始時我還以為是電腦系統出錯,但在不停地嘗試超過二十五次之後,我徹底絕望了。

不過這次我出乎意料地心平氣和,並沒有太激動的反應。或者是我一早已潛意識地打定輸數,又或者是我已經對現場演出有一點兒麻木,基本上對這結果還能接受,就當是吸取一次教訓,等我下一次買票的時候可以作更好的準備。但通過這次可以看出Radiohead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是多麼的緊要,五秒鐘售清四千多張票對我而言是非常恐怖和難以想像的事,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那一支樂隊可以有這樣的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