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辛基的奇觀
"叮鈴鈴—叮鈴鈴—"響起了電話聲.「喂?」 Cameron極不情願地接起了電話.
「我們是芬蘭建築協會的代表. 這次打電話來是想問問你們心目中最喜歡的芬蘭建築物是什麼?」 在電話的另外一頭一個中年男子非常有禮貌地問道.
經過一段短時間的沉默. 「我未去過芬蘭, 你問小奧吧.」 說完這句話Cameron就把電話掛斷了.
沒錯, Architecture In Helsinki既不是由建築師組成, 亦不是住在芬蘭. 除了Cameron Bird成長於南威爾斯之外, 樂團其餘七位成員都是土生土長的澳洲人. 那麼究竟一個這麼特別的名字是怎樣來的呢? 據Cameron自己說, 他只不過有一天翻報紙的時候剛好看到Architecture和Helsinki這兩個字, 於是就把他們連在一起. 過程聽起來很無厘頭吧, 不過Architecture In Helsinki的音樂卻不像他們的名字那麼簡單. 從CD內頁上印著的比樂器店貨單還要長的樂器表就可以看出Architecture是一隊多麼有野心和才華的樂團. 一看搞怪的CD封面就可以猜到「In Case We Die」這張專輯走的是Twee Pop的方向. 不過比起去年大受好評(亦是我去年的最愛)的The Fiery Furnaces在人手上的限制, Architecture在樂器的運用上就發揮得淋漓盡致. 從之前提過的表上可以清楚看到專輯的每首歌都至少用上了超過十種不同的樂器. 除了演奏之外, 樂團的大部份成員亦有負責歌唱的責任, 儘力營造一種合唱團的氣氛.
像Furnaces的「Quay Cur」, 「In Case We Die」的第一首歌「Neverevereverdid」亦具有先聲奪人的氣勢. 全曲分成了好幾個不同的部份. 從開頭帶有Jaga Jazzist北歐風味的大合唱轉到女主音輕柔的獨唱, 接著又突然以急速的節奏帶出類似The Arcade Fire那種非常情緒化的集體叫嚷, 全程簡直聽得人耳不暇給, 感動程度比起去年初聽「Quay Cur」的時候不惶多讓. 「Tiny Paintings」亦是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曲. Cameron的假音就像是小鳥的叫聲一樣, 配合上可愛的電子琴聲帶領我們進入一個不知名的森林裡面, 盡情享受一個愉悅的上午. 接著的「Wishbone」則是一首比較接近傳統的流行小品. 我特別欣賞女主唱甜美的嗓音, 聽完之後發覺心內仿彿是被注入了一股暖流一般.
「Do The Whirlwind」是一首活力充沛的電子舞曲作品. 雖然古靈精怪的編曲不適合用於舞池, 不過拿來在家中自娛, 跳上一Part亦不錯. 點題曲「In Case We Die, Pts. 1-4」雖然有四部份, 不過全長亦只不過3:33. 歌曲中段的煙火爆破聲簡直是一大驚喜, 確實值得再三回味.
寫到這裡都已經不知道還可以用什麼文字來形容這段奇異的音樂旅程, 餘下的精彩還是留待大家自己體會吧. 總體來說這張專輯雖然實驗性非常強, 不過在結構上稍嫌鬆散, 比起「The Blueberry Boat」還是差了一點. 但是那又怎麼樣, 難道我可以有任何理由不把它加到我的年度十大裡面嗎?
P.S. 今年到目前為止如無意外將會出現在我的年終十大的專輯:
1) Mogwai - Government Commissions
2) Jaga Jazzist - What We Must
3) Architecture In Helsinki - In Case We Die
今日有幸聽回The Flaming Lips早於1993年推出的「Oh My Gawd」才發覺原來他們也可以做一些這麼Progressive的東西. 在這張已經絕版的CD裡面我們完全找不到烈焰紅唇後期那種流行的曲調, 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長達九分二十一秒的Epic「One Million Billionth Of A Millisecond On A Sunday Morning」和似乎用上了雙鼓手的「Maximum Dream For Evil Knievel」. 聽完這張專輯之後真的不得不佩服Wayne Coyne的才華, 可惜不知到那裡才能買回這張CD. 聽膩了「Soft Bulletin」和「Yoshimi Battles The Pink Robots」(雖然不太可能)的人可以嘗試尋回Lips早期那種原始, 粗獷的聲音. 和「France The Mute」一比較之下發覺我喜歡這張專輯更多一些.
隨著Coldplay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近這兩年來英美多了很多以鋼琴掛帥的"搖滾"樂隊. 去年的Keane已經獲得了英倫媒體的一致好評, 今年想不到又多了一隊名為The Perishers的樂團. 印象中這個名字好像去年已經聽過, 不過他們的大碟「Let There Be Morning」今年才正式登陸美洲. 最近他們又跟Sarah McLachlan一起巡迴演出, 誓要侵佔加美樂迷的生活. 今日試聽了他們幾首歌. 無可否認他們的歌曲是非常容易入耳, 聽來毫不費神. 而且主音Ola Kluft的嗓音亦不俗, 高低音都能控制自如. 可惜(也未必是可惜)我對這種靡靡之音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憑他們那幾手鋼琴還不足以提起我購買的慾望. 特別在擁有如此燦爛陽光的炎夏季節實在不適合躲在家裡欣賞如此輕柔的音樂. 還不如帶上耳機走出街上做"剪刀小姐".
雖然我今日之前都未聽過Morcheeba的新碟, 不過在Skye Edwards離隊之後我就已經潛意識地覺得我不會再喜歡他們的音樂. 的確, 單從音樂上來說Morcheeba並沒有太多過人之處. 雖然名義上是走Trip Hop路線, 不過自從「Big Calm」之後已經很少聽到他們做出純正的布斯托音樂. 當時唯一可以留住我的心的就只有Skye那把充滿磁性的聲音. 可是如今沒有了Skye的Morcheeba又會變成怎樣呢? 今日終于下定決心認真地從「Wonders Never Cease」聽起. (沒錯, 我是在聽Advanced Copy.) 好明顯Morcheeba已經完全拋棄以前那種幽暗的氛圍音樂, 轉而向流暢動聽的流行電子音樂發展. 可惜的是, 我的耳朵似乎不太喜歡這種音樂. 當機器轉到「A Military Coup」的時候我的眼皮就已經開始變得沉重, 而到了「People Carrier」中段時我的腦袋終于再也招架不住. 如果當時沒有按下"Stop"的話可能今日又會多了幾分鐘的睡眠. 最後才發現我事前的偏見是正確無誤的.
今天其實是還債的日子. 一次過寫完這四篇之後可能有一個多禮拜都不會再Update這個Blog. 說起農夫, 我真的不知該如何評論他們的音樂. 歌詞說不上十分精警, 不過有某些曲目例如「Teen Power 奧運會」仿似言之有物, 雖然我不太掌握到他們的深層用意(如果有任何的話). 「Boom 技筆」就真的不太懂得欣賞, 對於不太熱衷於Hip Hop文化的我簡直就是一首聽完即棄的歌(正確來說應該是電腦檔案). 「菩提本無異」不知是他們真的自嘲, 還是借題發揮諷刺那些借Hip Hop的幌子來扮時尚的所謂名歌手, 藝人. 其實我覺得他們亦未算是真正的Hip Hop音樂人, 不然不會來來去去都是一段Rap接著一段女聲Chorus. 這種形式的Rap真的聽到好厭, 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將他們的檔案扔進Recycle Bin.




自從Talk Talk和Slint於1991年打開了Post-rock這個一直深鎖的大門, 不知不覺間這種充滿實驗性的音樂已經踏入了第十四個年頭. 這期間我們經歷了Tortoise的精心錘煉, Mogwai的噪音轟炸,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的唯美詩篇, Rachel's的雋永曲調, Sigur Ros的異國風情和很多其他創作單位的長青作品. 可是, 近這幾年來後搖滾樂團們走的路並不太順. 正確來說應該是: 平順的路已經走了很多, 剩下的只是一幅幅未開發的版圖. 作為一個Post-rock的狂熱愛好者, 我對前景仍然充滿無限的期待和渴望. 非常幸運地, 2005年我們等到了以十人浩大樂團編制的挪威組合Jaga Jazz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