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郎的樂源

My Little Corner of the World

Friday, March 31, 2006

貴妃出巡

流行樂壇一向以貌取人,而纖體之風近年更是越刮越烈,平時閱覽娛樂新聞但見燕瘦者眾,身上稍多二兩肉亦被無情地奚落一番,身材稍微肥胖之人欲想成名實無望耳。幸好這世上尚有一片淨土,讓身形龐大的Beth Ditto仍然可以擁有自己的表演舞台,不致浪費其天生的好聲線。



體重看來接近三百磅的Beth早於1999年便組成了Garage Punk樂隊The Gossip,當其時隊中另有兩名成員分別是彈奏結他的Brace Paine和鼓手Kathy。據說他們剛出道時與The White Stripes可謂旗鼓相當,各有各的擁躉,不過可惜他們無以為繼,沒法維持最初的聲勢,很快就被後者越過。後來到了2004年Kathy更因私事離隊,在無奈之下Beth和Brace唯有找來了曾為Shoplifting成員的Hannah Blilie代替。幸好,一切過渡似乎十分順利,Hannah很快便融入了新的環境,樂隊又馬上投入到新的音樂創作之中。

在今年的一月份我們迎來了The Gossip的第三張大碟「Standing In The Way Of Control」,亦是他們至今表現最成熟和出色的一張作品。這次專輯裡面的歌曲對比起以前顯得更為精巧和旋律化,令人琅琅上口之餘卻不失前作的爽勁和活力,無論是在舞池抑或家中播放都別有風味。主打同名單曲以二十四拍震撼的鼓擊作開端,隨即加上Brace一手異常搶耳的Bass Riffs和Beth那強而有力、充滿騷靈味的聲線,實在是無懈可擊,令筆者隱約感到一股熱血要從心口涌出。除了慣常聽到的快歌之外,The Gossip這次還特地打造了一首令人心碎的Ballad「Coal To Diamonds」,其富有藍調色彩的編曲令人想起Beth自小便受教堂音樂的熏陶,唱起這種怨曲自然是得心應手、架輕就熟。

「Yr Mangled Heart」是另外一首本人非常喜愛的歌曲。Beth這次搖身一變成為硬朗女子,聲嘶地喊說著對前度情人的不滿。此曲的編排不但將Beth的歌唱才華發揮到極致,更完美地融合了Disco Funk、Soul等多種音樂元素,除了是本張大碟的中心點之外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舞場國歌。值得留意的是歌曲末段多重人聲的處理手法,在獨立音樂製作中頗為少見。結尾曲「Dark Lines」是該張專輯入面最大的驚喜,在以低音結他和鋼琴為主的伴奏下,Beth的低吟淺唱竟然與很久不見的另一個Beth(Portishead)有六七成相似,百感交集之下叫我聽得既震驚又開心。與歌名相呼應,此曲從頭到尾籠罩在幽暗的氛圍之中,令聽者完全無法脫離,被Beth那如魅影般的嗓音緊緊地吸引住。我認為,一支好樂隊便當如此,不停地帶給聽眾新的意念和難忘的聆聽經驗。



假若你已經聽過了唱片而且覺得不錯的話,那The Gossip的現場演出會更加令你大開眼界。他們是我暫時看過最善於現場重現唱片質感的樂隊,不過光是重現當然不夠,在現場上佳音響設備的輔助下,樂隊成員無不盡最大努力地帶動現場氣氛和把表演推至高峰。雖然Beth因體形問題行動不便,但這絕對不影響其狂放的現場演繹。樂隊透出的爆發力實在不是一張五吋的膠片所能比擬,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你也能親眼一睹。

Friday, March 24, 2006

The Walkmen Again



今天剛買了The Walkmen於六月進行的演出門票,剛好又聽到他們最新的單曲「Louisiana」。結他彈奏還是非常的The Walkmen,一聽就能認出來,不過調調似乎越來越像那些唱作人音樂。最特別是,音樂中段加入了喇叭的聲音,在我記憶之中這還是他們的第一次嘗試,效果不算太壞。他們的新專輯「A Hundred Miles Off」將於五月二十三號正式發行,還要等漫長的兩個月呀。

Listen: The Walkmen - Louisiana

重提十大

還記得去年年底只選了八張專輯作為年度最愛,現在把另外兩張填上。

  1. Architecture In Helsinki - 「In Case We Die」
  2. 在「Rehearsing My Choir」令大多數人失望的時候,他們的才華卻如旭日初昇,閃耀得令人連驚嘆的表情都忘記。雖然在音樂上與去年的「Blueberry Boat」頗為相似,而且大家亦是靠第二張專輯打出名堂,不過Architecture In Helsinki絕不是拾人牙慧,人多勢眾的他們在編曲上力求多變,實在值得一眾跟在FF屁股後面的英國小輩們學習。其實我在排名的時候亦不是毫無掙扎,不過最後還是敵不過我對Twee Pop的偏愛。

  3. The New Pornographers - 「Twin Cinema」
  4. 初聽這張專輯覺得毫不出眾,誰知旋律迅速佔據了整個腦袋,這才發現Carl Newman的偉大之處。當然,Neko Case亦絕對是功不可沒。

  5. Jaga Jazzist - 「What We Must」
  6. 很久之前已經說過要將這張專輯加入年度精選,不過沒有料到會在前三出現,全賴我這三個多月來偷懶之過,不過亦確實沒有聽到什麼比它更好聽的Instrumental Rock啊。

  7. The White Stripes - 「Get Behind Me Satan」
  8. 不受各大樂評人們喜歡的一張作品,可我偏偏就是喜歡這樣的調調,反而對他們之前的Garage Rock不抱好感。

  9. Sufjan Stevens - 「Illinois」
  10. 沒有太過認真去細味這張專輯,只好把他擱在這個不高不低的位置。

  11. British Sea Power - 「Open Season」
  12. 有一段時間未有聽過如此暢快淋漓的搖滾音樂,孤不論其創意編曲如何,單就悅耳程度就足以佔據這裡一席位。

  13. Espers - 「The Weed Tree」
  14. 非常好聽的迷幻民謠。

  15. Fiery Furnaces - 「EP」
  16. 情意結。

  17. Clap Your Hands Say Yeah - 「S/T」
  18. 雖然他們的音樂不算有太多新意,不過如此熱血的Lo-fi搖滾還是很好地突顯了Indie精神。

  19. Fiona Apple - 「Extraordinary Machine」
  20. 今年最後一張喜歡的專輯。很巧合地,亦是我榜單的最後一位。

Thursday, March 16, 2006

港幣五十元

今時今日港幣五十元可以買到什麼? 兩個麥當勞套餐、五支啤酒、抑或坐幾次地鐵? 如果你三月十四號身處多倫多的話,我會跟你說,五十元可以買到一張Stereolab表演的門票。這個故事固然有取巧的成份,好運不會天天降臨到一個人的頭上,如果不是看到網上有人以三折的低價放出這張門票,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Stereolab現場的演出是多麼的精彩紛呈、震撼絕倫。

在演出之前我已經草草聽過他們的新專輯「Fab Four Suture」。說老實話,這張專輯絕對是我聽過最差的一張大碟,不但沒有了他們早期那令人驚嘆的創作力和實驗性,甚至連一張稱職的電子專輯都說不上。全碟大部份歌曲結構簡單,旋律過耳即忘,有如隔靴搔痒。一向出色的樂器演奏這次亦無甚突出之處,在製作上太側重總體的融洽性而放棄了他們擅長的即興編排,對聽者如我而言是一個非常失敗的決定。在完全沒有期待之下,壓根就沒有想過要去觀看他們的演出,寧願把那剩出來的錢貢獻給Mogwai。可是,在三折優惠的吸引下,我想都沒想就把門票買下來,即管看看他們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誰知道,全晚的第一個驚喜竟然是作開場嘉賓的Espers。這隊美國費城六人樂團是主腦Greg Weeks於2004年成立的新組合,曲風以迷幻民謠為主,與波士頓的Damon & Naomi可謂一脈相承。可能很少人知道我對Psychedelic Folk的迷戀,因為這種歌曲在如今Dance Punk風潮裡確實比較少聽到,所以亦沒有什麼機會在這裡談及。Espers的創作力頗為驚人,於這短短年半期間就已經推出了一張同名大碟和一張以翻唱為主的EP,而且最新大碟亦剛剛完成了後期製作,將於今年四月份推出。當晚,他們提前表演了四五首新專輯裡面的歌曲,不但與以往相比迷幻的氛圍更為強烈,而且曲風亦漸趨多變,有不少較為嘈吵和暴烈的段落,聽得我津津有味。四結他的樂團編製亦令到歌曲層次感非常豐富,優美得可以與後搖相媲美,難怪Stereolab會欽點他們作為暖場嘉賓。



不過,最令我生氣的是,身邊很多觀眾似乎是只為Stereolab而來,旁若無人地大聲談話,不但影響了台上樂隊的情緒,更令台下的我們難以專心觀看演出。看來,就算是在加拿大這樣開放的國家,還是有不少人對音樂缺乏應有的尊重。



當然,之後出場的Stereolab還是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之前一直高談闊論的人們亦乖乖地靜下來,欣賞樂隊的演出。當晚是我第一次看到有Visual動畫配合的音樂會,感覺十分不錯,雖然認真看畫面的機會和次數不多,不過還是在聽歌之外獲得了多一層的享受。現場的聲效相當的不俗,雖然兩個大喇叭就在耳側,不過適中的音量亦沒有對我的耳朵造成太大滋擾。Laetitia Sadier全晚沒有太多的說話,完全以音樂為主,九十分鐘內唱了不少好歌,連在新碟裡面平平無奇的曲目亦變得異常吸引。「Excursions Into Oh」是其中的表表者,差不多成為了鼓手的個人表演,亦將觀眾的情緒帶上了高峰,叫喊聲和歡呼聲不絕於耳,人人都在忘我地扭動著身軀。如我所料,Stereolab當晚沒有玩太多實驗性強的曲目,主要還是以穩打穩紮的舞曲為主,不過到最後他們還是玩了一首八分多鐘長的Free Jam,為整個演出添上一個極其完美的閉幕,不但讓新樂迷們看到了樂隊藝術性的一面,亦讓舊擁躉們重溫了他們巔峰時期的光輝。

Sunday, March 12, 2006

A "Grate" Evening

今天是我寫第五十篇文章的好日子,不知不覺寫了這個Blog已經有差不多一年時間,實在很高興認識了一班同以音樂為精神食糧的朋友,希望好音樂永遠長留我們耳邊。為了這個高興的時刻,特意挑選了我今年最喜愛的一支新樂隊介紹給大家。

言歸正傳。上週本來一早已經買好票打算去看Rogue Wave,可是當知道The Grates將於同一晚於別處進行表演的消息後便開始拿不定主意。最後,權衡輕重之下還是敵不過主音Patience Hodgson火辣辣的誘惑,選擇放棄Rogue Wave。可能大家都會比較熟悉Rogue Wave,而對The Grates就較為陌生。不過,如果大家知道The Grates剛剛作為The Go! Team的歐洲巡迴演出指定嘉賓之後,可能會開始對這隊澳洲三人組合感興趣。



和無數其他樂隊一樣,The Grates的成軍亦是始於中學時代的課後活動中。當班上所有學生都選擇到戶外進行活動的時候,Patience、John和Alana三人卻寧願留在樂器室,邊聽著大家心愛的另類音樂一邊把玩著鼓和結他。當時他們完全沒有想過自己的未來會怎麼樣,Patience甚至有點討厭自己的歌喉。不過,在參加完一個歌唱比賽之後,Patience的嗓子受到評委們的好評,而結他手John Patterson亦不甘心一輩子只能唱別人的歌曲。於是,他們決定要擁有自己的樂隊,並召喚了好友Alana Skyring為樂隊打鼓,而樂隊的主音位置更是理所當然地落在Patience身上。類似的這樣一個故事可能已經講過幾百次。沒錯,前個禮拜介紹過的Magneta Lane亦有著雷同經歷,所不同的就只有鼓手和低音結他手的身份對換了,但是同樣的出身卻可以煉造截然不同的人物和將來,世事的確很奇妙。

在一開始,The Grates只是自製一些Demo碟賣給身邊的朋友,沒想到竟然很快得到當地電臺的賞識,將他們送上日後一帆風順的仕途。據Patience說,成員們都來自非常普通的中產家庭,身邊的朋友和親戚亦沒有對音樂有特別濃厚的興趣,不過自從他們成立了樂隊之後,所有人都忽然變得熱衷起來,跟著他們到一個又一個的演出,甚至喝到酪酊大醉、不省人事。相信這是音樂帶給他們最大的樂趣和滿足吧。

去年二月,The Grates終於透過澳洲獨立廠牌Dew Process發行了首張EP,名為「The Ouch. The Touch」。由於Patience和John兩人本身對繪畫創作有一定的研究,這次的唱片封面和內頁都是由他們自己親手設計,可愛得令人愛不釋手。從唱片封套大家應該都可以猜到,The Grates是一隊充滿童真和娛樂性的組合。他們的音樂不拘小節,完全從內心出發,享受音樂的每一刻,試問這樣的真性情怎能不打動每一位喜愛他們音樂的聽眾?

是張EP只有短短數分鐘,當然很難滿足樂迷們的胃口,不過麻雀雖小,The Grates的音樂爆發力和潛力都在這十分鐘表露無遺。開首曲「Message」是一首Garage味十足的Punk Rock作品,初聽時覺得有點嘈吵和雜亂,但是細味幾次之後發覺歌曲內容十分有趣,可以說代表了樂隊的不羈性格和曲風取向。John和Patience二人的和音非常合拍,令人忍不住跟著一齊叫喊,樂也融融。緊接著的「Sukkafish」在感覺上與上一首歌曲截然不同,沒有了那渾濁的編曲和混音,僅靠John一手出色的電結他彈奏出一段段動人的旋律,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講都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作品。「Wash Me」雖然只有兩分鐘多,不過其嘻皮跳脫的節奏絕對讓人一聽難忘。不但鼓手Alana得到真正表現的機會,就連Patience的聲線亦在這首歌曲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盡顯其活潑動感的一面。「Trampoline」是樂隊其中一首最早期的作品,所以在水準方面略顯不足。旋律性與之前作品相比明顯來得較弱,節奏上亦趨平淡,只可以作為樂隊兩個不同時期的對比和寫照。

Full Album Streaming: The Grates - The Ouch. The Touch

當晚他們除了表演以上四首歌曲之外亦送上了幾首全新作品,讓我們可以在新碟「Gravity Won't Get You High」四月推出之前先聽為快。可是,期間發生了一件令我非常尷尬的事,只因Patience誤以為站在我身邊的女子是我的女友,不但走過來跟我們說話,更說要把新碟裡面的一首情歌送給我們。幸好,最後我亦能全身而退,沒有被那女子的同行男友秋後算帳。在全晚的演出裡面Patience不停地邊唱邊跳,還帶來了一大堆氣球和觀眾們一同拋玩,令節目變得更互動之餘更使到整個演出場地氣氛高漲,熱力四射,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實在非常開心。可惜的是,The Grates是次並沒有帶同任何樂隊商品隨行,讓不少想進貢的樂迷們大感失望。不過,經過這晚愉快的經驗之後,Patience已經親口答應我將會儘快再來多倫多演出,好讓我們再重溫當晚的激情。

(附註: 當晚一同演出的還有兩支本地樂隊: Five Blank Pages和The Barmitzvah Brothers。其中The Barmitzvah Brothers的音樂亦非常出色,下次將會向大家正式介紹這支來自Guelph的樂隊。)

Wednesday, March 8, 2006

Canadian Wave

之前在討論區看到"Canadian Wave"這個組詞時還不明所以,後來經袁老總解讀才知道原來是傳媒人對近幾年來一眾非常出色的加拿大樂隊的統稱。我以前一直對這個趨勢處之泰然,並不會因為本身是加拿大人而對本國樂隊特別寵愛,很多時更要在外國傳媒大肆報導之後我才對他們投以關心。不過隨著聆聽經驗慢慢地越積越多,我的愛國情緒在不知不覺間已如麵包般膨脹起來,經常在有意無意之間發掘本土新的聲音。可能是由於加國人杰地靈之故,總覺得本地的樂隊身上有一股英美樂團所沒有的清新感,而且在音樂創作意念方面亦是源源不絕,從來不會墨守成規跟著流行腳步做一模一樣的音樂。更甚的是,我們的樂隊就像是一個龐大的家庭,只要其中一個成員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其他成員總會不計辛勞地給予最大的援手。放眼世界,好像大部份擁有十人以上的樂隊都身處加國,形成一個非常有趣的加拿大獨有景觀。

Arcade Fire幾乎每個人都聽過,不過可能沒有太多人可以說出其中各成員的名字。今次談論的主角Owen Pallett其實亦有參與大碟「Funeral」的創作,並在樂隊擔任客席小提琴手的工作。Owen自小已經熟習鋼琴,不過耐人尋味的是他直到大學時期才第一次拿起小提琴作練習。讀完大學音樂課程不久的他,在英國音樂才子Patrick Wolf的鼓勵和影響下組成了自己的樂隊Final Fantasy,並馬上於本地為多個不同樂隊作暖場嘉賓。

一講起"Final Fantasy"相信大家立刻想到的便是某知名日本電玩遊戲。Owen本身亦非常喜歡該遊戲系列,而當初取這個名字的原意亦正是為了向日本年青人文化致敬。2004年年底,Final Fantasy在鼓手兼監製Leon Taheny的幫助下灌錄了他們第一張大碟「Has A Good Home」。由於Owen本身的音樂背景,不用說也可以猜得到大碟裡面不會是平常耳熟能詳的調子。這張大碟的歌曲編排絕大部份是建基於小提琴之上,所以聽起來頗有古典味道,絕對適合合家一齊欣賞。在某些比較突出的曲目裡面,Owen亦找來了一班好友負責Keyboard、結他、小喇叭等等的樂器。

專輯入面有不少值得一聽再聽的佳作,而「This Is The Dream Of Win And Regine」便是其中首先吸引我注意力的一首。此曲的小提琴Intro清脆動聽,旋律明快輕鬆,再加上Owen那把從容不迫的嗓音,仿彿在聽者腦中勾勒出一個平實動人的小城故事。副歌歌詞其中一句「Montreal May Eat Its Young」更加是神來之筆,把滿地可這個加國音樂聖都的獨有形像生動地描繪於紙上。講完Montreal當然不可以漏了多倫多,「The CN Tower Belongs To The Dead」便是以本地地標The CN Tower表達歌者對自己家園的熱愛,情感真摯動人,相信本地人聽起來會更覺窩心。

除了溫馨感人的一面之外,大碟亦收錄了幾首玩味十足的作品。「Furniture」以跳躍的Drum Loop作主軸,令到整首歌充滿動感,可以說是全碟最接近Disco風格的歌曲。與曲風相配合下歌詞內容亦變得搞怪有趣,講述主角不甘被人擺布的故事,滑稽得令人不禁會心微笑。「Please Please Please」是我最喜歡的曲目,感覺有如Arcade Fire以弦樂演繹去年Architecture In Helsinki的「In Case We Die」,輕鬆熱鬧得來又不失美感,在編曲的精緻上更勝AIH一籌,可以說是Final Fantasy成軍以來最出色的一次演出,亦令人對他們以後的作品方向抱以極大期望。

最後一提的是,本地女歌手Mississauga!亦有在專輯裡面獻聲一曲,不過可惜時間太短,實在很希望在下張專輯她可以正式加入成為Final Fantasy的一員。另外無獨有偶的是,「Destroyer's Rubies」剛好亦是Owen Pallett今年暫時最喜歡的CD。

Listen: Final Fantasy - The CN Tower Belongs To The Dead

Listen: Final Fantasy - Please Please Please

Friday, March 3, 2006

才貌兼備



在這個以男性為主導的搖滾世界,很少有機會看到全部由女子組成的樂隊。就算真的碰到,很多時亦因為成員們技術和音樂上的不足而令人失去觀看和聆聽的意欲。故此,當我初次接觸到Magneta Lane這個名字的時候心內亦是十分懷疑,究竟一隊純正多倫多本土的女子樂隊可以去到那一個水準呢? 結果當然是沒有失望,僅僅花了五分鐘的功夫聽完「The Constant Lover」這首歌之後我就開始愛上了這支樂隊。

Magneta Lane的成軍要追溯到2003年秋天,當時主音Lexi Valentine和鼓手Nadia King在聽完The Libertines一場演唱會之後就萌生了成立樂隊的計劃。現在看起上來實在有點兒諷刺,因為我絕對不是The Libertines的擁躉,但是沒有他們今天亦可能不會有Magneta Lane。由於一切來到非常倉促,本身沒有任何彈奏低音結他經驗的French亦被迫在一日之內披甲上陣。雖然好像十分兒戲,不過從此多倫多便多了一支獨立樂隊。在發行了首張細碟「The Constant Lover」之後樂隊亦經歷了一段困難時期,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媒體的正面報導和積累了一定的演出經驗之後,Magneta Lane已經不再是當日的吳下阿蒙,其身邊的追隨者現今已經有四位數字了。

適逢上個星期一年一度的加拿大音樂週,超過三百五十個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單位(以本國樂隊為主)齊集多倫多,在為期四天的活動裡面一展他們的才能。坦白講,這跟美國、歐洲那些大型的露天音樂節完全屬於不同的性質,參加的大部份單位都是名不見經傳的業余組合,水平亦參差不齊,既有令人拍手稱慶的演出亦有慘不忍聽的節目。幾經篩選之下,我終於鎖定Magneta Lane的演出作為我今年的主要目標。當晚準時九點鐘來到演出場地,出乎意料之外已經有相當多的人慕名而來,聚集在台前。在沒有朋友陪同之下(意料之中),我的選擇是先到樂隊商品的售賣處看看有什麼值得買。當時,只有Nadia一人苦悶地坐在一角,無奈地等著演出的開始。攀談了兩句之後,沒有料到她竟然免費贈送我一個襟章,不禁令我喜出望外。(高興的不是因為省了錢,而是為Nadia的慷慨而感動。) 一個禮物當然不夠,我立時遞上CD一張,成功取得兩個她的簽名。



這時,來自加拿大愛民頓的第一支樂隊Tupelo Honey已經開始了演出。說老實話,我非常後悔早了一小時進入會場,聽到這支差不多這一年來聽過最令人反感的樂隊。群眾的反應亦同我想的一樣,只有在演出完結之後才一起歡呼拍掌。當然,這絕對不是因為他們最後一首歌玩得特別好。之後來自本地多倫多的Awesome Team玩得還算中規中矩(見上圖),主音充滿激情的表演更加帶來了不少掌聲,不過還不足以吸引我的注意。

終於等到了Magneta Lane的演出,身邊的人亦突然如狼群撲食般一擁而上,把細小的整個會場擠得水泄不通,幸好我早於十五分鐘前已經佔據了首行的一個位置。Lexi和French真人比起照片標致很多,其中金髮的French(見左圖)更是擁有如天使般的純潔臉孔,不時作出古靈精怪的表情,盡顯其可愛動人一面。因為時間的限制,這晚她們只玩了七首歌,其中新歌佔了四首。因為對她們剛推出的大碟「Dancing With Daggers」還不太熟悉之故,我比較印象深刻的還是收錄在EP的三首歌:「Medusa」、「The Ugly Socialite」和「The Constant Lover」。Lexi的現場演唱功力不算太好,當晚她有多次的走音和降Key,不過她絕對是一個稱職的表演者,場下的觀眾都被她的魅力深深吸引,遵隨著她的指揮拍手掌,一起合唱。

之前提過的「The Constant Lover」和「The Ugly Socialite」其實是我最喜歡的兩首歌曲。「The Constant Lover」的旋律極為搶耳,一聽便能琅琅上口,是一首非常不俗的Punk Pop作品。Lexi不經意的唱腔帶著一種率性和硬朗,與歌詞裡面所談到的兩性關係異常吻合,可以說是現今社會女性一種完美的體現。她們的歌曲基本上都十分輕快,旋律高低起伏得當,富有動感,非常適合在舞池中播放,這一切當然不少得French那厚實的Bass Riffs和Nadia精準的鼓擊。「The Ugly Socialite」稍微沒有前作那麼情感豐富,不過三人合拍的表演在這兩分多鐘得到盡情發揮,對聽眾的耳朵進行一次又一次的侵襲,令到再害羞的人也不禁隨著節拍忘我地舞動著身軀。

Video: The Constant Lover

當Magneta Lane表演完結之後人群立刻散去大半,但我還是留下來欣賞餘下的演出。接著出場的Tomi Swick實力不俗,有兩首Ballads甚至有Coldplay、Keane等英倫樂團的水準,但當時我的心情還未完全平復過來,所以有點兒無心裝載。全晚的壓軸演出是來自Hamilton(這個小城市原來亦有不少出色的樂隊)的The Ride Theory。成員們一走出舞台便引起一陣小騷動,因為他們穿著整齊西裝的打扮實在有夠滑稽。但是,他們的裝扮完全是為了配合音樂,只因他們的曲風是不折不扣的六十年代復古搖滾。聽了兩首歌之後我就覺得他們非池中物,若果於英國發展的話可能已經被NME捧上天,就像兩年前的The Scissor Sisters一樣大紅大紫。樂隊成員的演奏技巧相當高,就算碰到比較難駕馭的部份亦揮灑自如,還不時跟著節拍跳高跳低。可惜因為夜深關係我沒有等到他們的表演結束便離開,不過如果下次有機會的話我一定會再次捧場。

Myspace: The Ride Theory

Wednesday, March 1, 2006

破壞王

2006年已經過了兩個月,可是卻還沒買過一張今年出的新唱片,前幾天在香港某討論區談起此事亦覺無奈。可是話音剛落,才剛剛踏入三月的第一天我就買到了今年的第一砲: Destroyer - 「Destroyer's Rubies」。

不經不覺「Destroyer's Rubies」已經是溫哥華全能唱作人Dan Bejar的第七張大碟,這個階段對很多以音樂作為事業的人來說已經很難再有什麼突破,可是這次情況顯然有點兒不同。首先,美國的重量級主流媒體「Entertainment Weekly」率先對這張唱片作出高度評價,這意味著這位一向行事非常低調的獨立音樂人漸漸得到了主流社會人仕的青睞,而這亦是Dan本人所意料不及的。當然,權威網站Pitchfork亦一如既往地為這張大碟打下一個漂亮的分數,代表了樂評人對其作品的認同。這樣兩面討好的情形相信對任何創作人來說都是十分完美的事,可是若果換著以往的Dan,可能會對這一切嗤之以鼻,不以為然。但是,Dan今次"反常"的表現似乎告訴大家面前發生的這一切都不是偶然。

自1995年Destroyer組成以來Dan就有如一個不吃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雖不至於與世隔絕,可是這十年來其作過的演出和訪問屈指可數,跟其他一眾年中無休不停環繞地球作巡迴演出的樂隊可謂有天淵之別。對此Dan的解釋是他不喜歡日夜重複地表演著同一首歌曲,而且亦不喜歡酒吧內的環境和氣氛。其實他說得亦不無道理,經常性地到各地演出不但令到表演者身心疲累,在思想上亦可能造成一定的困擾。回顧過去,很多樂隊解散的原因都是因為不勝名氣和不間斷演出所帶來的負荷。可是自從去年隨明星組合The New Pornographers到處宣傳大碟「Twin Cinema」之後,Dan明顯地在作風上開放了許多,不僅接受傳媒的訪問和拍照,在談論到歌曲的內容和音樂的取向時亦毫不保留地傾訴內心的感覺和意見,和以前庭院深鎖的他簡直判若兩人。

在幾年之前我曾經聽過Destroyer兩張大碟,具體名字已經記不清楚了,不過當時的第一印象真的談不上好,主要仍是因為Dan那極具個人特色的唱法和抽象難懂的歌詞,相信之前有聽過Destroyer的朋友對我所講的應該深有同感。幸而,在這張「Destroyer's Rubies」大碟裡面Dan決定一改以往過於自我放縱的曲風,向普通聽眾如我之流靠攏,打造出一隻相比以往更為容易令人接受的唱片。不過,在這裡提醒一下大家,要完全消化今張唱片還是需要不少的精力和時間,不要誤以為這是一張有如「Set Yourself On Fire」或者「Idols Of Exile」那樣輕鬆搶耳的作品。

現時Destroyer有六位成員,共同包辦了今次專輯的大部份彈奏和製作。由於大碟主要以Chamber Pop為主,鋼琴,木結他和電結他順理成章地成為大多數歌曲的主要樂器,再加上不時出現的小喇叭、低音色士風、口琴等樂器,水乳交融地演奏出一首又一首輕快、和諧、動聽的歌曲。不過,不知是否Dan的刻意安排, 長達九分半鐘的專輯同名歌曲「Rubies」被擺放在大碟的最開端,一首如此複雜和難消化的作品難免會嚇走一些沒有耐性的聽眾。

「Rubies」絕對不是我們經常聽到的Pop Song,其特別的編奏顯示了Dan一直以來對音樂的追求和他寬闊的藝術視野。在這首歌曲裡邊,電結他和木結他以梅花間竹方式穿插,分別伴奏歌曲的Chorus和Verse。不過,跟全碟大部份其他歌曲一樣,這裡提到所謂的副歌並沒有歌詞,只是Dan一人以兩個Key作和音哼著啦啦啦般的唱詠。此曲略嫌不足之處是最後兩分鐘顯得有點鬆散,如果可以緊湊地將歌曲縮成七分鐘可能效果會更為理想。

很多人會覺得Destroyer的歌曲旋律不太突出,不過如果有聽過「Twin Cinema」的朋友都應該知道「Jackie, Dressed In Cobras」是多麼的出色,其琅琅上口的調子更加是令人一聽難忘。可能是受到 Carl Newman的影響,今次Dan竟然打造出「European Oils」和「Painter In Your Pocket」這兩首如斯美麗動聽的作品。Ted Bois一手流麗清脆的Keyboard在「European Oils」發揮得可謂淋漓盡致,把聽者的情緒完全牽動起來,再加上中間Chorus部份的大合唱使到該歌曲擁有成為Fan Favourite所需的所有條件。熱鬧的「European Oils」過後我們則迎來了「Painter In Your Pocket」這樣溫暖窩心的小品。沒有如The New Pornographers那樣華麗的編曲襯托,Destroyer僅靠一支電結他作主導貫穿全曲,配合著Dan時而低調,時而激昂的歌聲,溢發出一陣爽朗、清新的氣息,美得不可勝收。

專輯裡面有好幾首歌曲都透著點點輕爵士味道,三拍的「Looter's Follies」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在全長七分多鐘的旅程裡面我們的思緒得到盡情的釋放,跟著節拍搖擺著身軀,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歌曲的氣氛之中。美中不足的是,之後的幾首歌似乎沒有了之前的特色,重複著類似的元素,令到這張專輯顯得略為失色。所幸的是,大碟以一首非常出色,帶有少少The Velvet Underground色彩的「Sick Priest Learns To Last Forever」作完結,總算令聽眾帶著滿足的心情離開唱機。

如果沒有The New Pornographers的助力,相信Destroyer今張專輯不會在多倫多迅速售清,亦未必會得到我的注意,不過無論如何,脫離了Newman的Dan還是有十足的實力去譜寫自己的音樂生命,而這張新作亦是今年樂迷們其中一張必聽的音樂作品。